【行山.01山記】尋找薄扶林牛奶公司牧場遺跡 行入糞缸看歷史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行山遠足並不是一門只是行路的運動,我們還可透過行山尋找香港的歷史故事,感受前人在山頭野嶺上留下足跡。
港島西的薄扶林及置富花園一帶曾經是牛奶公司的牧場,經營近百年,至上世紀80年代結業。部分牧場用地如今成為住宅林立的置富,亦有一大部分隱沒山林中,包括牧場的水缸、糞缸、水糟及牛房。

《01山記》是記者上山採訪後,以第一身寫下旅程上的所見所聞。

參加香港郊野活動聯會舉辦的「薄扶林牛場廢墟探奇之旅」,跟隨「廢墟達人」劉李林,探索薄扶林一帶的山野。活動當日在中華廚藝學院集合,四周幾乎是現代化的高樓,唯一有座兩層高的歐陸式建築,看來頗有歷史價值。原來它是前牛奶公司薄扶林辦事處,也是其中一處保存得最好的牧場遺跡。

【行山.香港山人】廢墟達人劉李林:山裏故事多,有生態有歷史

【行山.香港山人】公開廢墟會帶來破壞? 劉李林:廢墟是大家的

劉李林於2013年撰寫《香港廢墟導賞》,有系統地向公眾介紹香港的廢墟,而他亦開始廢墟導賞,帶公眾走入城市與山林中的廢棄建築物。(顏銘輝攝)

沿馬路往演藝學院伯大尼校園行去,遠望閘口後有座單層八角形建築,為演藝學院的惠康劇院,由兩座牛奶公司牧場的牛棚改建而成。至於旁邊的伯大尼修院並非牧場建築,而是法國的巴黎外方傳教會在1870年興建,接待一些在中國傳教而患病的傳教士。

有兩座牛房被改建成劇院

伯大尼修院在1970年代中期關閉,曾被外借予香港大學,如今成為演藝學院的一部分。若有意參觀參伯大尼修院及劇院,需要到演藝學院網站預訂門票,參加導賞團。劉李林介紹:「這座牛房(現為惠康劇院)很近伯大尼,所以在活化的時候就將它一併交給演藝學院一同處理,但實際上這是兩個不同的建築。」

在馬路的左邊有座將會被活化的牧場建築,那是牧場的高級職員宿舍。這座建築由主樓、宿舍及車庫組成,現被鐵絲網所包圍,未能靠近觀看。據報活化完成後,宿舍會變成博物館,並有導賞團介紹牛奶公司牧場的歷史。

在薄扶林道旁,有前牛奶公司薄扶林辦事處。(顏銘輝攝)
蘇格蘭醫生孟生(Patrick Manson)在1886年創立牛奶公司,斥資3萬元在薄扶林建立牧場。(牛奶公司官網)

孟生醫生1886年創立牧場

牛奶公司牧場在1886年由蘇格蘭外科醫生孟生(Patrick Manson)創立,他得到5名香港商人出錢支持,包括遮打爵士。孟生是一名傳染病學家,還協助創辦香港西醫書院。他認為飲牛奶對身體有益,值得向華人推廣牛奶,加上居於本地的西方人亦對新鮮牛奶有需求,所以他斥資3萬元在薄扶林建立牧場,並從英國購入80頭乳牛,還聘請專家護理,解決英國乳牛的適應問題。

牧場在上世紀80年代結束,部分被改建為置富花園,如今牧場遺跡散落薄扶林道兩旁及置富花園一帶。研究香港廢墟多年的劉李林說:「後來內地都有牛奶供應,盈利下降,部分地方就用來建置富花園,由中間將牧場一分為二。置富花園旁的牧場遺址就沒有人理,所以被草遮住了,這樣還有好處,反而能夠保護到這些東西。」

被荒廢的牧場水缸

劉李林表示牧場範圍廣闊,為了方便講解及參觀,可將遺跡分為5區。剛才提及的前牛奶公司薄扶林辦事處、現被演藝學院改建為劇場的牛房以及將被活化的高級職員宿舍皆屬第5區。之後劉李林帶路,穿過垃圾站,前往中華廚藝學院以南、薄扶林道以西的山頭,為牛奶公司牧場遺跡的第4區。他介紹:「第4部分是最易去,但最被人忽略,不過這部分最多東西看,包括一些具代表性的建築。」

初段路徑並不明顯,腳下全是植被,但細心一看,植被下是破爛的石屎路,為牧場的舊馬路。不久,見到旁邊有一堵石牆,又高又闊,難道是護土牆?石牆盡頭有山路,沿坡而上,行至石牆頂,謎底已經解開,原來那是一個巨大的水缸,三面為石牆,還有一面為山坡為壁。有石級可落水缸底,但雜草叢生,上落要小心。從缸底望往石牆,仍見到角落有水管的遺跡。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入薄扶林的一個無名山頭,看來沒有路,但其實腳下的是牧場的舊馬路。(顏銘輝攝)
不久,看到一堵高牆在旁。(顏銘輝攝)

探3層高牧場糞缸

離開水缸,續沿叢林小路行,見到一個廁所的遺跡,內裏結構完好,有一格格的糞坑,而廁所附近還有個小型焚化爐。續往前走,密林當中,有兩座龐然大物伏在地上,靠它們整齊的石牆,才認得是文明建築。驟眼看,覺得建築寬敞而不高。繞到另一邊,磚牆中有個破洞,大樹已把粗壯的根部探進去。蹲下身子入去,抬頭一望,目測約有3層樓高!

沿石級落到底部,除了入口外,近頂部還有個天窗,陽光透射下來。劉李林表示這是牧場的糞缸,而我們腳踏之處,從前是滿載牛糞。或者是泥土肥沃,那棵倚牆而生的大樹根壯枝粗。這個區域有兩座大糞缸,但另一座的頂部已經倒塌,橫樑也倒在樓級之上,四邊的牆上佈滿或粗或幼的樹根,旁邊的植物也想到這個曾經充滿養分的泥土上分一杯羹。

離開糞缸後,劉李林忽然在一處植被停下來,他撥走面頭的藤枝,露出幾道餵飼用的石糟,但那些並非用來餵牛,而是餵豬。據記載,牧場在1896年遇上牛瘟,大部分乳牛病死,經歷了一段時間才能恢復,而在1900年,牧場開始飼養豬隻及家禽,為香港市民提供雞蛋及豬肉等。

續沿叢林小路行,見到一個廁所的遺跡。(顏銘輝攝)
劉李林拍攝這座可能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廁所。(顏銘輝攝)
+16

劉李林:最值得保留的區域

之後行到一處較平坦的地方,有道連綿不盡的石牆,牆下有道水槽,相信是供牛隻飲水之用。水槽仍然完整,但入面已經滿是枯枝枯葉。仰首遠望,從樹隙中望出去,見到車來車往的薄扶林道以及大型屋苑。此處遺跡與社區確實非常接近。

轉到山頭的另一邊,風景由薄扶林道變為貝沙灣及海景,這邊的石牆亦與自然融為一體,成為大樹的地基。沿石牆走,見到前面有一座像古代城牆的建築,頂部呈凹凸之形。劉李林表示,這個是牧場的牛棚。入內細看,見到有一座座矮欄,分為一格格,每隻牛一格。每格內有糟,還有一個小窗口,相信是方便餵飼之用。

就在這個小小的山頭上,行幾步就見到一處牧場遺跡。劉李林認為,這個被稱為第4區遺跡區,最值得被保留,他說:「雖然你見到的是頹垣敗瓦,但我覺得這是整個牛奶公司牧場中最值得保留的地方,因為建築物很密集,什麼類型都有。」這一區有水缸、糞缸、廁所、焚化爐、水糟及牛棚,還有大量石牆。

老樹盤根在石牆上,一片荒涼,而在樹叢後則是薄扶林道及高樓大廈的身影。(顏銘輝攝)
+10

碩果僅存的草廬

之後,劉李林帶住一行人橫過薄扶林道,簡單行一行第1區到第3區。這3個區域的遺跡都在薄扶林道以東,由北至南,第1區較近薄扶林水塘,第2區大概位於薄扶林村至置富花園的後山,第3區則是置富花園東南的山谷之中,此區範圍最大。

第1區最顯眼的建築是前牛奶公司的7層員工宿舍,在薄扶林村的矮屋中拔地而起。這座建築物空置多時,劉李林指沒有馬路連接宿舍,所以發展困難,發展商一直未能重建。宿舍後有座由石磚砌成的草廬,依山而建,可以儲存大量乾草。據附近的指示牌介紹,昔日山上有7至8座草廬,至今只有碩果僅存的一座。

最顯眼的建築是前牛奶公司的7層員工宿舍,在薄扶林村的矮屋中拔地而起。(顏銘輝攝)
+5

經過薄扶林村的村路,往置富花園行去,看一看第2區遺跡,途中見到荒廢的牛棚,還行過古橋。穿過置富花園,就深入第3區。劉李林表示這一區的遺跡最難去,因為山路仍受颱風「山竹」影響,塌樹處處,東歪西倒,甚至不見明顯路徑,全靠劉李林帶路開路。

不過,仍能隱約見到有些路面非沙泥,而是石屎,因為這條路也是牧場的荒廢馬路。遠望山谷的草坡,會見到特別鮮綠的草色,與附近的顏色截然不同。劉李林解釋,那些是牧場自外國引進的牧草,早已植根香港,在牧場荒廢後,它們在山谷中繼續生長。

牧草顏色份外鮮綠

劉李林表示,正是那些鮮綠的牧草勾起他對牧場的興趣,「我以前住華貴,日日打開窗就望見,為何那些草那麼靚?全是鮮綠色,跟其他不同,所以這個地方一直引起我注意,覺得這個地方的草跟香港其他地方不同。」

牛奶公司牧場全盛期飼養逾1500頭乳牛,加上家禽及豬隻,佔地甚廣。在日治時期,牧場的乳牛曾遭全部殺害,業務癱瘓,到戰後重光,牛奶公司重新引入乳牛,才恢復業務。1983年,牛奶公司稱之為「一個時代的結束」,將薄扶林的牛隻全數出售,結束牧場。

路過薄扶林村的村路,見到村民將溪澗佈置得很有特色。(顏銘輝攝)

劉李林:愈多人知,就愈識得去保育

劉李林曾經撰寫《香港廢墟導賞》,又積極帶人到薄扶林一帶山頭,希望更多人認識山上的歷史遺跡。他說:「我做傳承的角色,不會獨霸任何資料。如果我獨攬資料,就不做導賞,也不寫那麼多東西了。現在香港很多人都是這樣,自己知就好了,自己威威,但我覺得要將這樣資訊分享,傳播開去。我覺得,愈多人知,就愈識得去保育。沒有人知的話,大家矇查查,那就不如拆了去,拆了都沒有人理。」

沒有人知道薄扶林牛奶公司牧場遺跡的未來會怎樣?但跟劉李林這次行山,我影了很多相,也知道了一些歷史背景,透過報道將這一切記錄下來,讓更多人知道這個地方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