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荃灣三疊潭英雄石刻重現 全靠熱心山友除草清垃圾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今月一群喜歡保育山野遺跡的山友,將荃灣三疊潭英雄石上的植被及垃圾清走,並為刻字上色,令這塊有數十年歷史的石刻重現遊人眼前。
網民對此事有讚有彈,有人質疑這班山友私自修復古蹟,或破壞原貌。有份復修英雄石的凌劍剛表示,他們用的是水溶性顏料,大雨後就會褪色,不會影響原有面貌。

從小巴下車,在凌劍剛引路下,經老圍路旁的樓級,走進村徑,拐兩個彎,橫過石屎橋,穿過橋旁的閘門,落到大圓石澗的下游。沿澗而上,不一會兒,行至一處開揚寬闊的澗道。這裏是三疊潭,約數米高的英雄石就在澗旁,俯視水潭。

如何前往三疊潭英雄石:

+8

🏃🏽‍♂01體育行山專頁:靚景推介 裝備介紹 人物訪談🏃🏾‍♀

🏃🏽‍♂行山前先睇路線片:咖喱山行山攻略🏃🏾‍♀

🏃🏽‍♂立即訂閱01體育Youtube頻道,了解更多行山及體壇資訊🏃🏾‍♀

一個月之前,英雄石仍在厚厚的植被之下,不見天日。(由受訪者提供)
位於荃灣三疊潭的英雄石,今月被山友重新清理出來,重見天日。(顏銘輝攝)

英雄石由3塊巨石如「品」字砌成,左石正面刻有「英雄石」,右石則刻上「三疊潭」,這些刻字皆是由東普陀寺的創寺住持茂峰上人所寫,有數十年歷史。凌劍剛表示他們翻查舊照片,懷疑頂石背後有另一組「英雄石」石刻,所以訪問當日帶齊裝備,與幾名熱心山友一起,打算清理頂石背後的植被,尋找失落的石刻。

走進三疊潭英雄石:

+6

英雄石並非只供遠觀,還可穿梭其中。石下有室,室內有平台,據聞是茂峰上人當年打坐之用。穿過石室,行至石後,有完好的石級,拾級而上,登上石頂。有樹藝師資格的凌劍剛在石頂設置繩索,同行山友在繩索防護下,以樹剪、刷、掃帚等清理石頂的植被。

「凌sir,有發現!」不久,山友清光植被,露出多年未見陽光的石面,見到石上斜斜地刻住「英雄石」三字,旁邊還有「東普陀寺茂峰」的細字。凌劍剛他們今月3次到訪英雄石清理,每次都有驚喜的新發現。

凌劍剛(右)與山友在英雄石上清理枯葉及植被。(顏銘輝攝)

本身是退休督察的凌劍剛透露,一個月前,這幾塊巨石還埋在植被之下,不見天日。他在6月初從一個網上探廢群組收到消息,指荃灣大圓石澗下游三疊潭有座英雄石,被埋在植被下,所以他相約幾名山友前來來清理,希望讓石刻重現山界。

了解凌劍剛更多:【專訪】當差28年 退休研警隊史 凌劍剛:做一個正直的警察很難

從英雄石頂望出去的風景。凌劍剛表示,石頂沒有圍欄,有點危險,不建議小朋友上去。(顏銘輝攝)
凌劍剛在石上設置繩索,防護山友。(顏銘輝攝)

「嘩!那些植物很密、很密,直情看不到那塊石!」凌劍剛回想那天首次來清理英雄石的情況,他說:「有位行友很勇,直接衝入叢林去找英雄石的位置,結果被蜜蜂螫傷三下。跟住,我們用了一日時間去清,只是清了部分,並且為石上的字上色。」

到第二次來到,他們發現登上石頂的樓級,另外英雄石旁還有一座石碑。該石碑分10行字,立於1940年,也是由茂峰所鐫。石碑上刻上多個民國文人名士的名字,例如康有為的弟子韓文舉、精武體育會創辦人之一陳公哲,記載當年茂峰與這些文人名士同遊三疊潭。

山友清理頂石後的植被。(顏銘輝攝)

另一名義務清理的山友Barry說:「初初清理的時候,還不知道(歷史),只知道上面有幾隻字。跟住清到見到人名,還有下面的石碑,見到很多個名字,之後逐個名去查,發現很多是名人,例如排頭位的韓文舉是康有為的學生。東普陀寺主持告訴我們,韓文舉的墳可能在寺廟入面,所以另一班山友就去了尋找他的墳。」

傳抗日遊擊隊曾藏身英雄石

東普陀寺由茂峰上人於1932年創立,位於荃灣千佛山山麓的老圍村內,離英雄石約十數分鐘步程。凌劍剛估計,茂峰當年看中三疊潭的山林,故開闢石室靜修打坐。

據說,在二戰期間,石下密室成為抗日遊擊隊的藏身之所,所以之後該石被刻上「英雄石」三字,以紀念抗日之士。在清理英雄石時,凌劍剛在石室及石後發現很多垃圾,他說:「有些抗日遊擊隊在這裏避難,後期有偷渡客過夜,所以石室及樓級上有很多日常生活的廢物,例如有床褥、煮食用具,全部都是幾十年前的。」

清完石面上的植被,發現石上刻有「英雄石」三字。(顏銘輝攝)
之後,山友為刻字上色。(顏銘輝攝)

凌劍剛等發現頂石後的「英雄石」石刻後,拿出顏料,為刻字上色。不過,前兩次他們為字上色,引起網上爭議。有網民認為他們不了解原本的顏色,亦不懂書法,不應胡亂用油漆為字上色,或可能破壞古蹟原貌。

只用水溶性顏色

對於網民的質疑,凌劍剛說:「因為環保意識,我們用水溶性顏色復原,幾場大雨後就會全部褪色,大家盡快來拍照留下紀錄。」他強調沒有使用油漆,「因為可能破壞了原有字體的美觀及形狀,除非你真的做足一切的考究、真正去做復原的工夫,才好上油漆,這是很專業的考古工作。我們未有這個階段,就用水溶性顏料。希望將來古蹟的物主授權,才會做一些永久性的保育工作。」

他們知道有網民質疑,強調所用的顏料全部是水溶性,幾場大雨後就會褪色,不影響原貌。(顏銘輝攝)

去年曾發掘鰂魚涌太古吊車石躉遺跡的凌劍剛續說:「我們是『分享派』的考古愛好者,希望多些人認識香港的古蹟,一起找出歷史背景、保育及推廣,讓大眾了解更多本土歷史。」

了解更多太古吊車石躉遺跡:

【行山.01山記】戰爭遺跡何處尋 柏架大潭草木森

【柏架山行山路線】太古吊車石躉深度遊 尋找失落的香港歷史痕跡

凌劍剛與英雄石合照。這幾隻字是他們花了一個早上清出來及復修的。(顏銘輝攝)

對於有網民認為他們的行為是塗鴉,凌劍剛說:「我們都是盡做,可以解釋就盡量解釋,分享這件事。」Barry則說:「塗鴉是另外畫蛇添足,但我們沒有的。我們在現有刻字上加顏料,如果原本沒有字的話,我們絕不會加色上去。嚴格一點來說,我們沒有塗鴉,只是盡力還原。」

三疊潭曾是郊遊勝地

被問到為何不向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求助時,凌劍剛說:「一般民間都是協助政府。政府政策比較複雜,我們一般只能建議,看看大家做得幾多。」Barry接着說:「可能歷史未夠古舊,大約幾十年左右。雖然不夠古舊,其實以前很聞名。(為何很聞名?)我小時候,家人帶我來這兒玩過,所以我有少少印象。東普陀寺的人表示,這兒以前是燒烤場,從前的溪水很清,直至上游多了很多寺廟及民居,污染了溪水,之後就沒有人再來BBQ,最後荒廢了。」

從上游的角度看英雄石,凌劍剛與山友清理石上的植被。(顏銘輝攝)

炎炎夏日,三十幾度,烈日當空,汗流浹背,早上清理完英雄石,凌劍剛及Barry下午會合另一班山友,希望找到韓文舉的墳墓。無論是訪問,還是閒聊,凌劍剛說得最多的是「本土歷史」四字,他希望自己所做的,能夠讓市民更了解香港的歷史,「我們的立場是本土歷史,全港18區都有自己的歷史,希望當地的居民可以做多一點,例如保育、推廣當地風土人情,吸引更多人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