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行山意外回顧|至少20人命喪山上 甯國良失蹤三周全城搜救

撰文:顏銘輝
出版:更新:

2023年是香港行山熱潮稍為降溫的一年,但綜合傳媒報道,仍有至少20人遇上致命行山意外,大部分遇難者的年齡在50至69歲之間。今年最轟動的致命行山意外肯定是甯國良行黃牛山失蹤,各界搜索3周後才找回他的遺體。
山藝教練盧澤琛表示,人為因素很大程度上左右到行山意外的發生,雖然人改變不到變幻的天氣及險峻的地形,但行山客可以根據外在環境修訂行程,去減低發生意外的機會。

以下為今年20宗致命行山意外:

【1】在1月24日下午,一名55歲女子與數名友人到大嶼山獅子頭山行山,途中懷疑失足,跌落20米深的懸崖。友人報警,救援人員將事主移至安全位置,再由直升機救起送院,整個救援過程歷時4小時,最終她不治。

了解更多:大嶼山一日兩行山意外 獅子頭山女子墮廿米崖送院不治

【2】在1月29日下午,一名61歲男子與廿多名友人到沙頭角蓮麻坑一帶行山,其間突然暈倒,友人報警,直升機將他將起,送院後不治。

了解更多:六旬行山漢蓮麻坑路暈倒 政府飛行服務隊直升機救走 送院後不治

【3】在2月10日,一名64歲女子與丈夫在大圍出發,上午經七弦琴右脊上山,途中突然暈倒。消防派出攀山拯救專隊到場,到下午3時左右,直升機將事主送院,證實不治。

了解更多:六旬婦大圍行山昏迷 拯救5小時 由直升機送院後不治

【4】在2月16日,一名74歲男子到馬鞍山以東的大洞坑行山失蹤。有行山人士在2月18日下午在一處崖底發現他的遺體,懷疑他是失足跌倒。

了解更多:馬鞍山七旬翁行山失蹤2日 多部門續陸空搜索 崖底尋回遺體

【5】在2月20日,一名習慣每日下午到香港仔水塘行山的68歲男子失蹤,救援人員通宵搜索後,在香港仔水塘主壩附近山邊尋獲他的遺體。

了解更多:六旬翁田灣失蹤  救援人員通宵搜索 香港仔水塘尋回遺體

【6】在3月2日中午,一名70歲男子在禾秧山暈倒,山友報警,直升機將他救起,送院不治。

了解更多:大帽山禾秧山行山翁昏迷 直升機救起送院不治

【7】在4月29日,一名56歲男子與友人行山,打算從北潭凹行往鹹田,行了大約2小時,他突然不適暈倒,由直升機送院後不治。

了解更多:56歲行山漢西貢北潭凹不適 吐血昏迷 直升機送院搶救不治

【8】在5月12日上午,有64歲漁護署農林助理員偕同事由貝澳天后宮出發,經郊遊徑前往望東灣種樹,途經芝麻灣郊遊徑被數隻蜜蜂螫傷及暈倒,直升機趕到現場,將他救起送院不治。

了解更多:蜂螫奪命|死者任職漁護署逾40年 被蜂群追趕大叫 手掌腫脹暈倒

【9】在5月19日晚上,一名25歲男子與4名朋友行夜山,由大棠山道出發行往楓香林。行約半小時後,他在落坡期間跣倒,頭部受傷昏迷,送院搶救,留醫6日後不治。

了解更多:與友人夜行元朗大棠 25歲青年跣倒頭傷 留醫6日不治

【10】在5月20日,一名63歲男子獨自到船灣淡水湖郊遊徑行山,早上6時由烏蛟騰起步,中午行至長牌墩中暑,被其他行山人士發現報警。當日氣溫十分酷熱,天文台總部於下午錄得32.7度。事主留醫4日後不治。

了解更多:大埔長牌墩六旬行山漢中暑昏迷 留醫4日不治

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環船灣淡水湖兜一圈,全長15.5公里,在《郊野樂行》屬於5星路線。(資料圖片)

【11】在5月30日,一名43歲女子與11人同行往玉桂山鴨脷排行山,在附近岸邊打卡。她與一名69歲男子突然遭大浪捲入海中,有兩名男性同行人士跳海救人,但未能救到。水警接報後救起墮海的兩人,43歲女子昏迷,送院後不治,而69歲男子腳部受傷,送院治理。

了解更多:12行山友網上組團行山 鴨脷排石澗「打卡」 43歲婦遭大浪捲走亡

【12】在7月12日,一名35歲英籍男子在港島山頂一帶行山失蹤。妻子當晚報警求助,並使用「Find my iPhone」的功能,發現丈夫手機信號出現在盧吉道與干德道之間。救援人員在翌日早上於舊山頂道與地利根德里交界、近張保仔古道一處山坡發現他的遺體。

了解更多:英籍男子行山失蹤近12小時 被發現倒斃港島舊山頂道10米下斜坡

【13】在8月9日下午,一位58歲女子獨自在衛奕信徑第5段行山時暈倒,由其他行山人士報警,直升機將她送院搶救,證實不治。據了解,該女子近年喜歡行山,在今年5月曾意外跌落山受傷,留醫一星期,其子女曾勸她不要再獨自行山。

了解更多:沙田五旬婦疑獨自行山暈倒亡 月前曾跌落山受傷留醫

【14】在8月16日晚上,一位年約30至40歲的本地男子,懷疑在獅子山近獅頭位置失足墮崖,其他行山人士聽到呼救聲報警。救援人員在對落50米山坡發現事主的遺體。

了解更多:獅子山男子疑墮崖 救援人員陸空搜索逾兩小時 終尋獲遺體

【15】在8月22日凌晨,65歲男子約朋友結伴到薄扶林水塘一帶晨運行山,期間他不適暈倒,同行朋友沒有帶電話,折返找其他行山人士求助報警。救援人員到場發現他昏迷,心跳停頓,由消防員合力抬落山,再送瑪麗醫院急救,最終不治。

了解更多:薄扶林水塘六旬翁行山突暈倒 山友向途人求助報警 惜送院不治

【16】在8月23日,57歲退休人士甯國良獨自到黃牛山行山失蹤。他在8月26日曾致電家人求救,表示難以站立及缺水,但未能報告確實位置。經政府及民間搜索三周,到9月12日在黃竹山到茅坪之間發現其遺體。

了解更多:甯國良行山失蹤|消防密林尋獲遺體 警辨認後料為失蹤三周甯國良

相信屬於甯國良的一隻手套(黃旗位置)於8月28日被尋獲。據了解,死者遺體則在圖中紅旗位置尋回。
+1

【17】在9月18日,65歲攝影師田進福下午上大東山影日落,晚上6時準備落山,但其後被行山人士發現倒臥山坡昏迷,額頭及背部有傷,懷疑落山時跌倒失救不治。

了解更多:65歲攝影大師田進福大東山影日落 落山暈倒不治 業界發文悼念

【18】在9月26日,有50歲英籍男子由萬宜水庫東壩出發,經麥理浩徑行往赤徑期間,於西灣山到吹筒坳之間的M028標距柱附近暈倒,被其他行山人士發現。該名男子由直升機送附近,經搶救後不治。據報,事主與兄長同行,事主不適後,其兄長前往買水給他,期間事主暈倒。

了解更多:西貢行山突感不適 五旬英籍漢待兄買水期間暈倒 送院搶救不治

【19】在12月14日,一名已退休的58歲男子與7名朋友行港島徑第一段,起步不久後不適暈倒,由直升機送院後不治。據悉,死者患有慢性心臟衰竭、糖尿病及高血壓。

了解更多:薄扶林水塘道男子偕友行山不適 直升機送院搶救不治

【20】在12月27日,一位年約60歲的女子在元朗大棠山道近大欖郊野公園一條樓梯跌倒,前額受傷,昏迷不醒,送院後不治。據悉,女事主與友人由大棠起步,行去觀賞紅葉。

了解更多:六旬行山客往大棠觀紅葉 大棠山道樓梯仆倒傷前額 昏迷送院不治

《01體育》每年底會總結每年主流傳媒的行山意外報道,在2023年至少20名行山客離世,比2022年的27人離世有所回落,與疫情開始2020年的19人相若。隨疫情今年結束,重新開關,港人行山熱潮明顯降溫。

若以年齡分析,最年輕的死者是25歲,年紀最大的是74歲。在今年行山意外的死者當中, 60至69歲的年齡層佔比最高,有8人,之後的是6人的50至59歲;其他年齡層的死者有1至2人。在去年的行山意外死者統計中,50至59歲及60至69歲也是佔比最高,分別有6人及10人。

按月份分析,5月及8月是最多致命行山意外的月份,各有4人。

若以意外地點分析,遍佈全港,當中在8月發生致命墮崖意外的獅子山頂早已被列為郊野公園曾發生致命及嚴重意外的高危地點,去年獅子山頂亦有一人墮崖而亡,所以到獅子山行山的朋友登頂後務必小心。至於在紅葉勝地大棠則有兩人命喪。

其他致命意外地點有難有易,有獅子頭山、黃牛山、禾秧山等沒有政府定期維護山徑的山頭,亦有麥理浩徑、衛奕信徑及港島徑等主要行山徑。被坊間視為中暑黑點的船灣淡水湖郊遊徑,今年亦有一宗中暑致命的意外。在炎夏季節,應避免到蚺蛇尖、船灣淡水湖郊遊徑等缺少樹蔭、路途遙遠又缺乏中途撤退路線的地方。

馬鞍山一帶地勢險要難搜救

值得一提的是馬鞍山及牛押山一帶的險地,由馬尾脊起,沿彌天棧道,附近有大洞脊、靈象脊、大洞坑、靈象石河、象門、赭淵等地形崎嶇險要的地方,救援搜索難度很高。在這一帶,今年除了有一宗搜索了兩日才找到遺體的致命意外,還有兩宗救援人員超過10小時救援的意外。

在4中,有男子在馬尾脊一處溪流扭傷手腳,報警求助,由於山勢險要,加上天氣不穩,救援有困難,消防上山架設臨時帳篷,通宵照顧及陪伴事主,露宿山頭。事主被困20小時後,由直升機送院治理。

在5月底,有男子與友人前往該處行山,在彌天棧道失足墮下十多米深的山坡。就算友人馬上報警,但受地勢及天氣環境所阻,消防及飛行服務隊花了17小時才將受傷的事主救起送院。

行山常言要結伴同行,結伴並非等於一定沒有意外,例如在5月的一宗樂極生悲的致命意外,一班人到玉桂山鴨脷排行山,在岸邊打卡,怎料突如其來的大浪捲走兩人,一死一傷。結伴同行的意義在於,萬一出了意外,有同伴可以馬上向外界求救,減低救援人員搜索的時間,令傷者盡快得到救治。

獨自行山的話,應選擇行大路,例如麥徑、衛徑等人多熱門山徑,出意外都較易遇到其他山友。行冷門地方、深入密林小徑,萬一出意外,救援人員可以要找幾日、幾星期,甚至永遠也找不到。

甯國良行黃牛山失蹤,救援人員在3周後找到他的遺體。(警方提供相片)

今年最轟動的行山意外,肯定是甯國良的失蹤。他前往黃牛山行山後,下落不明,失蹤3日後曾致電家人求救,政府及民間團體動員數以百計的人手,加上運用航拍機,搜索石芽山、芙蓉別、女婆坳以至西貢蠔涌一帶,如同大海撈針。花了3星期後,救援人員才在黃竹山及茅坪之間的密林找到他的遺體。

今年頗多蜂螫的意外,其中有一位漁護署人員在芝麻灣郊遊徑行山往工作期間遭蜂螫後昏迷,送院後不治。今年在彌散石澗、蓮麻坑、鹿頸、丫髻山都發生過行山人士遭蜂螫求救的報道。

了解更多:行山遭蜂螫怎樣處理?會否致命?山藝教練:遇蜂群宜保護頭頸部位

曾任飛行醫生的急症科專科醫生鍾浩然表示,大部分人遭蜂螫後的症狀都很輕微,叫大家不用太擔心。若果蜂螫後短時間內出現全身出紅疹、呼吸困難等過敏徵狀,則要盡快報警求救。「山樂」的山藝教練盧澤琛表示,行山時遇蜂群的話,應盡快離開,必要時用衣物或毛巾保護頭頸部位。

山藝教練盧澤琛認為登山意外離不開天氣、環境及人為三大因素。(顏銘輝攝)

山藝教練:人為因素包括信心過高

了解過今年的致命行山意外後,盧澤琛認為登山意外離不開天氣、環境及人為三大因素。他表示:「遠足是全天候活動,天氣的變化對登山人士影響尤大。出發前要留意天氣預測、旅程中都要留意天氣變化。對可能面對的天氣情況作好準備。如炎熱季節,宜選擇多樹蔭、有水源、易撤退的路線。」

「環境因素包括地理危機,如危崖、石澗、石河、斜滑山徑、密林等。出發前應對路線所出現的地理危機定下風險管理措施,如需越過危崖險徑的路段,應帶備繩索等安全裝備。假如缺乏相關裝備及訓練,因考慮更改路線,避免硬闖險地。」

盧澤琛表示人為因素往往都很大程度上左右到意外的發生,他解釋:「人為因素包括技能、體力、信心過高、登山態度等。作為一位負責任的登山者,應該時刻做好準備,避免不必要的意外發生。雖說人們控制不了天氣、也改不到地理危機,但人可以就住所面對的危機作出修訂、從而減低及避免危機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