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平均數「詭計」 台灣政治人物需直面的中位數「薪情」

撰文:陳炯廷
出版:更新:

台灣長期以來,政治人物在談論經濟時,總會以「GDP是否成長」的數據來說明一切,而在討論薪資時,最常被拿來說嘴的就是「平均薪資是否增長」。所以時常可見的現象就是,當政府發布平均薪資「再創新高」的新聞時,總難引發民眾的共鳴,甚至會遭質疑數據是否造假。

蔡英文2016年競選台灣總統時,曾批評馬英九執政的成績是利用選擇性的經濟數據遮掩現實,並引以為戒的說絕對不要「只見數字,不見人民」,但執政後的蔡英文卻成為自己曾經厭惡的「數字總統」。

回顧蔡政府執政3年多來,其已不止一次利用「平均數」薪資來說明台灣的「好薪情」。例如2018年時任台灣行政院長的賴清德就曾因高調宣稱台灣勞工平均月薪有新台幣5萬元(約合1.3萬港幣),引起巨大民怨,身處低薪困境的青年,還曾以反諷的方式至官署抗議:「對不起,是我拉低了平均數!」

2018年時任台灣行政院的賴清德多次以「平均薪資」來指涉台灣勞工的「好薪情」,引來社運青年集結於官署前用嘲諷的方式抗議:「對不起,是我拉低平均薪資!」(蔡苡柔攝)

由於現實世界從來就不是一個「平均」的世界,特別是隨着薪資、收入差距的擴大,薪資平均數容易受到少數高薪者的影響,早就不適合用來反映多數勞工的「薪情」。

隨着年度「薪資中位數」統計的調查結果出爐,這個鮮少被政治人物高聲議論的統計指標,實則有助解開為甚麼人們會對屢屢創新高的平均薪資無感原因。

無怪乎,前美國經濟分析局長蘭德菲爾德(Steve Landefeld)曾說:「由於中位數的政治敏感性,其訴說的故事可能會讓一些政治人物不舒服。」

根據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今年12月19日最新公布的「2018年薪資中位數及分布統計結果」顯示:2018年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包含獎金和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的「平均數」,月均雖有新台幣5.2萬元(約合1.35萬港幣),但「中位數」的月均卻只有4.1萬元(約合1.07萬港幣)。

這也就意味着,全台灣有一半的受僱者,近400萬人的薪資,他們的平均月收入未達新台幣4.1萬元。而在薪資分布的情況也顯示:有近七成受僱者,約540萬人的薪資未達新台幣5.2萬元「平均數」的標準。

台灣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2018年「工業及服務業受僱員工全年總薪資中位數」為新台幣49萬元,平均每月約4.1萬元。(資料圖片)

此份薪資「中位數」的資料,明白地揭開了為甚麼多數民眾,始終無法對於執政者樂於宣稱的「創新高平均薪資」產生共鳴。

對於這份官方最新發布的「中位數薪資」統計,雖然有特定媒體在報道標題上,側重強調2018年的「薪資中位數增幅創6年新高」,但這樣的「解讀」卻有礙於人們理解受僱者的「薪情」出了甚麼問題。

因為「魔鬼藏在細節中」,儘管從名目薪資和增幅來看,2018年的中位數薪資的確創下了新高的紀錄,但更值得被側重,並納為主政者反思施政的參考數據卻是:台灣的薪資中位數偏離平均數的程度,以及薪資中位數群體(第五分界點)與高薪群體(第九分界點)的所得差距,雙雙也都創下了「新高」的紀錄,同時就薪資分布的表現而言,薪資未達平均數的比重也增加至67%。這相當程度就反映出,台灣的所得分布日益不均,以及多數人的所得往中、低薪集中的趨勢。

台中一個就業博覽會上,參加者在閱讀招聘信息。(中央社)

當僅有少數行業別的受僱者薪資有明顯的增長,但多數受僱者薪資未能受惠於經濟增長果實的情況下,台灣社會近年出現了嚴重的「相對剝奪感」與「仇富」心理就不讓人意外了。

誠如蔡英文在2016年所言,假如政治人物只是想以數字蒙混、遮掩問題,反而忽略人民真實的感受,「那樣的政府,就會是令人失望的政府」。然而,過去3年來,人們卻不見蔡政府勇於直面薪資中位數的真相,只見其以薪資平均數混淆視聽。

然而唯有正確認知問題,才有改變的可能。面對台灣的低薪困局,未來台灣需要的絕非是另一個「數字總統」和「令人失望的政府」,而是一個能直面「中位數」真相,並有能力壯大台灣產業發展,並重構當前這個「經濟增長,人民無感」分配結構的領導人和有為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