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推出轉型正義資料庫 公布昔日軍法審判過程

撰文:許陳品
出版:更新:

為釐清、描繪過去國民黨政府的戒嚴體制運作機制,台灣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促轉會)建置《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並於2月26日上午舉行「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發表會」,呈現國民黨政府在威權統治時期透過軍事審判迫害人權之歷程,並說明只有在充分掌握歷史事實後,才能夠展開反省與釐清政治責任的討論。

台促轉會於26日上午舉行「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發表會」。圖為「促轉會」委員葉虹靈。(洪嘉徽攝)

台促轉會委員葉虹靈表示,建置這個資料庫其實是轉型正義的基礎工作,並回答「誰受害」、「如何受害」、「誰該負責」、「為甚麼」等問題,進而打破「過度簡化加害者概念」的迷思。台灣在過去的戒嚴法制下,大量的平民被交付軍事審判,社會大眾對受害者的認識,可能來自個別的口述歷史、學術研究或國家檔案管理局(國檔局)的檔案;如今建置的資料庫則以方便民眾查詢的方式,整理出受害者的姓名、籍貫、職業、年齡等各種基本信息,讓受害者的整體圖像得以更完整呈現,有助歷史研究。

她指出,台灣軍事審判體制中的參與者,過去一直「藏身於幕後」,使得外界始終好奇:「加害者在哪裏?他們做了甚麼?」葉虹靈認為,把基礎工程做好才能還原歷史真相,也就是先整理出參與壓迫體制的不同職位、掌握不同權力的人到底做了甚麼事,才有可能進行歷史責任的釐清與反省。

國家人權館 館長陳俊宏指出,資料庫納入許多過去未曾接受補償故不在名單內的受難者,讓受難者名單更加完整,也提供一個重要研究路徑,讓台灣高度體制化的白色恐怖運作體系能夠透過後續研究更完整。國檔局 副局長陳美蓉表示,台灣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檔案扮演重要角色,期待資料庫透過便利的檔案服務,讓更多人能應用檔案、發掘檔案的價值。

國史館館長陳儀深認為,轉型正義資料庫是長期累積、努力的成果,代表台灣政府對此議題的重視。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促轉會兼任委員許雪姬強調,資料庫透過多方資料比對與整理,了解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時期政治案件受害者的整體圖像,這是非常困難的基本功,非個別學者可獨立完成,幸有促轉會集結並投入大量資源,才有這個不容易的成果。

+1

昔日的政治受難者呂昱(本名呂建興)也現身說法,說明自己於高中時期(1969年)在參與統一事業基金會(統中會)時,卻被台灣情治機關錯定為叛亂組織而遭逮捕,並被判處無期徒刑(甲案)。雖然當時台灣國防部將此判決送交總統府、呈請蔣介石裁定時,另擬了「因被告年幼無知、尚有悔意」,提請改判為有期徒刑15年(乙案),但蔣卻堅持:

此等叛亂罪不論年幼如何,凡其已至十八歲者應依法取治,至許席圖主犯不論其是否精神分裂症,既系主犯,不得停審應處死刑,餘照甲案辦理勿延。

最終呂昱遭判處無期徒刑定案入獄。後才因蔣介石於1975年逝世獲得減刑,1984年出獄。他表示,當年台灣的軍事審判瀰漫着白色恐怖,讓蔣都能介入司法終審,製造社會的恐慌。還好如今促轉」全力推出資料庫,讓檔案「千呼萬喚始出來」,從前研究者找不到的檔案,現在一個指頭就可以查詢、使用。

在發表會最後,促轉會補充說明,經比對國家人權館、國檔局與二二八基金會資料後,初估威權統治時期曾受台灣政府追訴、審判或立案監控管制之受害者人數,約有1.8萬人之多。截至目前為止,轉型正義資料庫中所含之受裁判人數已逾1萬人,針對這個人數落差,未來也會持續進行編碼處理。將來還會繼續比對擴充資料庫內的受裁判者人數,並再擴及開庭審判前的逮捕、偵訊過程以及判決確定後的運行時間等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