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從金援外交到口罩外交 蔡英文逃不脱的台灣困局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台灣經濟部長沈榮津4月6日稱,台灣的民生用防疫口罩的日產能在本周就能達到1500萬個。由於台灣總統蔡英文在稍早前已經許諾,將捐贈1000萬個口罩給受疫情嚴重影響的國家,故台灣日生產口罩中的相當一部分,應該會被拿出來用以對外支援。
台灣內外至今已經普遍使用「口罩外交」一詞來形容蔡英文的做法。當大陸疫情初始,台灣一度禁止口罩出口,辯稱「先自救才能救人」,而在如今台灣民眾每日還要排隊購買甚至哄搶口罩的情況下,卻打出「國際盃」的口號,施展「口罩外交」,無異於「量台灣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而其對待中國大陸同胞與其他國家的「雙重標準」,也令其所稱的「人道主義」顯得並不單純。
其實,這些只是又一次折射出台灣無可逃脱的困局。

當然,相比於之前奉行多年的「金援外交」,「口罩外交」急人所急,救人於危難之間,確實是更值得認可的「人道主義」行為。不過,很多觀察者並不認為台灣的「口罩外交」純粹是出於「人道主義」的初衷,而是夾雜了很多政治層面的籌算與期待,因為此類舉動更容易贏得對方的好感與積極回饋。如行政院長蘇貞昌在4月7日稱「這是台灣人很難得被世界這麼重視、肯定的時候」。對於蔡英文政府,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災難,則成為其表達外交存在感的一個難得機會。

但是不論如何,都不應該忽視台灣民眾的安危。到4月9日,台灣民眾口罩供給仍然受到限制,僅由一周3個改為兩周9個,而且還需憑證預約購買。台灣近一段時間以來每日都有新增確診病例。4月6日新增10宗,累計確診有373宗,死亡5宗,治癒僅有57宗。

台灣「口罩外交」的實際效果始終是有限的,期待藉此加入世衛組織,或是拓展外交空間則明顯不切實際。這從早前一個細節裏就可見一斑。3月28日香港電台記者唐若韞視像採訪世衛助理總幹事艾爾沃德(Bruce Alyward)時,問及對方會否重新考慮台灣的世衛成員資格,惟艾爾沃德未有回應,其後更疑似「Cut線」,當記者接通後重新提問,艾爾沃德僅稱中國的防疫工作做得好。

蔡英文政府為何不顧台灣物力與民眾安危,推進「金援外交」、「口罩外交」?

進一步來看,原因或許在於至今沒有找准自身的定位。政府本應以民眾為根本,依據自身實際狀況制定切實可行的對外方針,而蔡英文政府所為明顯超出了台灣的實力與能力,追求不符合實際的地位與影響。

原因或許也在於蔡英文政府在大陸的強勢和張力下失去了自主性。不論是競爭攀比,還是逆向操作,看似與大陸針鋒相對,其實都只是折射出了蔡英文政府因應大陸治理狀況與對台政策而劇烈起伏的被動處境,甚至可能有一種「驚弓之鳥」的心態。

台灣無可逃脱的困局

蔡英文政府沒有選擇地將大陸視為對抗的對象,但是兩者體量與力量實在差距過大。大陸被認為是「中國」的正統代表、大陸有超過13億人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與外交合作遍布全球、大陸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大陸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周邊區域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蔡英文政府不得不一直在大陸的「陰影」下小心翼翼地維持局面。而遙遠美國的聲援與許諾,往往會令其產生不切實際、聊以自慰的幻想。

蔡英文此舉不出意外在遭受猛烈批評,不過意外的是也收穫了不少支持。這也有可以理解之處,因為外界的關注、感謝與支持,對於台灣而言一直以來都是稀缺品。其實,作為民選且連任的台灣總統,蔡英文的政策得以出籠和推行,本就代表了一定的台灣民意。至少在目前情況下,台灣的疫情與很多國家和地區相比都還不算嚴重。

不過,不論是蔡英文政府,還是對其政策抱以同情或支持態度的民意,都是台灣在中美對抗、中國崛起大背景下無法擺脱的困局。台灣問題的真正玩家一直是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巨無霸」型的國家。在這種局勢下,不論是蔡英文政府還是台灣民眾,選擇餘地其實都非常有限。台灣的未來仍然掌握在中國和美國的手中。這既是台灣民眾的無奈,也是蔡英文無論如何也走不出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