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暫停陸生赴台 只因疫情?

撰文:郭雪筠
出版:更新:

4月9日,來自中國大陸教育部的一紙文書,震撼了海峽對岸的教育界,已運行快九年的陸生赴台按下休止鍵─或許這只是個暫時休止鍵,但看着當前局勢,沒有多少人有信心,兩岸關係會在未來四年、甚至是更長一段時間中恢復。

大陸教育部的通報指出,綜合考慮當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形勢,決定暫停2020年大陸各地各學歷層級畢業生赴台升讀、工作,已在台灣高校就讀並願意繼續在台升讀的陸生,可依自願原則留台。對此,台灣政府表示:「歡迎陸生來台的政策始終如一,多年來持續穩健推動陸生來台就學,也照顧陸生在台就學權益。對於陸方片面暫停陸生來台升學,罔顧陸生的權益,感到遺憾。」

陸媒的分析則大多認為,台灣對大陸學生「三限六不」(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陸生總量及限制學歷採認領域,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本土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及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以及在疫情發生後忽視陸生權益,「談何歡迎陸生」?

4月9日,大陸教育部發通報稱,考慮到當前的疫情防控及兩岸關係,決定暫停2020年陸生赴台就學。(教育部網站截圖)

「末代陸生」戲言成真

撇開兩岸關係跌至如此誰是誰非不論,陸生赴台計劃驟然停止,讓兩岸民眾突然意識到,原來兩岸之間許多「理所當然的推進」並非理所當然,而要摧毀這樣的成果又如此容易。馬英九時期,陸生赴台和兩岸自由貿易協定(ECFA)都曾被在野的民進黨抨擊,但如今陸生來台交流停止,ECFA也在今年6月面臨續約與否問題(民進黨政府已表示希望能持續落實)。

當前台灣政府是情緒高昂的,因為防疫成功,而且台灣防疫表現被許多西方媒體高調稱讚,長期進不了世界衞生組織(WHO)的台灣社會心中那股怨氣稍解。然而,台灣社會又知道,許多情緒等時間過了也會過去,而「中國」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與兩岸關係的壓力,一直會現實地壓在那裏。過去二十年一路走來,兩岸關係產生了一個有趣的演變,其一是台灣人對大陸的認知更多了(當然也罵得更多),但在新聞上,中國的比重與美國平分秋色,不論在政治上還是經濟上的報道。

其二是兩岸交流從過去的冷凍到熱絡,再從熱絡到現在的「單向輸出」─因為自身發展,台灣人去大陸工作或讀書者仍多,而大陸赴台灣者或因受限於政治,或因吸引力而減少許多。兩岸關係從冷凍到開放交流,走了數十年。然而大陸人赴台從熱絡到冷靜,不過短短幾年。

2012年大陸作家韓寒寫下「太平洋的風」,讚美台灣的人情溫暖,開啟了大陸年輕人之間的「台灣潮」,加之大陸許多80、90後年輕一代對台灣有「偶像劇情結」,2015年大陸高中生赴台灣高校就讀學士學位的達到1,967人的高峰。2019年,這個數字跌至702。過去「去台灣念書」在大陸網上論壇引起熱烈議論,近幾年逐漸演變為「為什麼要去」?陸生群體對此的認知更深切,這兩年申請上台灣高校的陸生往往笑稱,自己可能是「末代陸生」。未料,在2020這一年,玩笑成為現實。

陸委會表示,歡迎陸生赴台的政策始終如一。(中央社)

陸生赴台演變史

先看一下台灣「陸生聯招會」給出的陸生赴台數據。2011年首屆赴台陸生(學士學位且有註冊)的有724人, 2013年上升到1,209人,2014年1,760人、到2015年的1,967人是高峰。2016年是1,657人,2017年降到1,000人以下,2019年降到702人。赴台灣高校就讀碩士、博士學位者則有不同的現象。以赴台讀碩士學位(有註冊者)為例,2014年陸生在台讀碩士者是595人,2015到2017年都穩定在700至800人,到2018年為911人,2019年更升到984人。

究其原因,首先,台灣較好的國立大學學士學位中,開放給陸生的名額本來就少,名額較多的是私立大學(為解決台灣少子化問題),雖然有一些高考成績優秀的陸生選擇去台灣讀私校,但隨着對台灣的「稀奇感」減低和兩岸關係變動,讀學士學位者減少是意料之中。其次,碩、博士學位增多,有一部份是在台灣讀本科的陸生往上升讀的,另一部份則是有大陸本科文憑為保證(至少往後回大陸找工作並不發愁),出於進修順帶看看台灣的心態,而且碩士、博士相對更多地能讀到好的台灣高校。在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人們意識到兩岸關係從馬英九政府上任後的蜜月期開始變質,2016年蔡英文當選更被視為分界點,但其實陸生群體比任何群體都先體會到兩岸關係轉變的衝擊。

近年的陸生群體在Facebook上有自己的相關社群,日常生活中也有自己的小群體,許多在台數年的陸生有台灣腔,他們很融入台灣、但某些時候又很難融入。2011年,第一屆陸生赴台就讀正式的學士學位,不像那些過去都只能來台灣交換的陸生,他們必須完整地在台灣待滿四年,台灣社會對大陸學生亦好奇,這造成率先赴台的前幾屆陸生在台灣媒體上都曾活躍─高調喊着陸生也可以競選學生會主席、出書、積極呼籲「陸生納健保」。那時,有陸生對媒體表示,自認應肩負起「兩岸橋樑」之使命。

數年後,新一代陸生比「前人」低調許多,在台灣輿論「反中」之時低調求生,平時吃喝玩樂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台灣暫停所有大陸人士(包含陸生)返台,一些陸生與台灣教育部開始一場爭取受教權益的「戰爭」,甚至被西方媒體關注。3月底,《紐約時報》中文網刊登了「無法返台的陸生如何點燃疫情中的兩岸爭端」一文,寫下了疫情下陸生的無奈─如今的疫情早不是疫情,而是政治。

陸生來台9年,促進兩岸文化碰撞與交流,也反映在影視作品上。圖為2017年北京的兩岸電影展中,以陸生和兩岸婚姻為題材的電影《再見女兒》播映會。(中新社)

陸生赴台從熱絡到冷卻,反映的是政治,亦是民心。大陸80、90後對台灣有或是民主、或是五月天(流行樂團)和偶像劇之情結,更年輕一代的大陸人對台灣的印象卻可能是蒼白的,他們更多看見媒體上「經濟不景氣的台灣」,或是在北京上海打拼的「融入大陸的台灣人」。同時,這批「小年輕」更有民族主義(甚至民粹)傾向,他們沒有見識過國家的窮困,成長背景是崛起的中國,在他們眼中,中國與美國一樣都是大國,「民主」也不過是政體的一種,它不是完美的─這與曾經嚮往「民主」的大陸老一代自由派相差甚遠。

這也是為何近年多起「港獨」、「台獨」風波都是這些「小年輕」網民帶頭舉報,而非「中共主導」。若說台灣開始「民粹化反中」,大陸年輕人也不遑多讓,陸生赴台停止在大陸輿論是一片叫好,有太多聲音認為「也應停止ECFA,大陸對台灣太好」。誠然,中共對台政策不會因為「小年輕」認為怎樣就往哪個方向走,但是不可否認,未來兩岸關係將在民粹聲浪中前行。

暫停赴台只是開始

陸生赴台暫時劃下休止符,一些陸生對此的評價是「果真如此」─雖然情緒上難以接受,但在意料之中。當然,兩岸民眾此刻多少明瞭,陸生禁止赴台只會是第一步。

兩岸現在正走向一條連雙方政府都不知道會有「多對立」的道路。台灣政府在全球疫情之下狂嗆世衞,與美國幾乎同一口徑,為的是在兩岸僵局下替自己謀得政治籌碼,在國際上多年「無他國政府聞問」的台灣太期望能在國際社會中被看見。

2019年下半年陸客赴台人數雪崩式下滑,真正的影響在2020年會更顯著。(多維新聞)

中國大陸則是協同非洲聯盟、77國組織、東盟與日韓等,共同發布「挺世衞」之聲明,「老大老二之爭」已然形成,中美雙方都在展現各自的全球領導力。世衞總幹事公開批評台灣,背後是兩強相爭的影子,台灣的處境相對被動─因中美之爭逐步被推(或自願)行到前方,也將成為中美之間萬一有衝突將首當其衝的受影響者。

2015年開始,「地動山搖」一詞就常出現在兩岸關係中,但兩岸民意往往認為「沒有什麼真正的改變發生」,之前暫停陸客赴台在台灣輿論中也沒有太大風波(去除部分觀光業者叫苦之外)。長期無法進入國際社會的台灣對於「中國打壓」有太多怨氣,然而人們亦知道兩岸產業連結是何等之深。口頭反中、現實無法脫中。台灣在兩岸關係上的民粹化,某種程度上建立在「反正罵得再凶,兩岸經濟又不會一下子全部切斷」之認知上。

只是,過去兩岸關係僵冷但「馬照跑舞照跳」,往後會否繼續如此?減少陸客赴台是警告,如今全面暫停陸生赴台是真正代表兩岸冷凍,緊接着6月台灣政府將面對ECFA是否續簽問題。若ECFA終止,能預想到的是部份基層受害,但台灣輿論場的反應很可能仍是「斷了最好」。現實中太多台灣人在大陸過日子,「不滿現狀」的民粹聲音在網上發洩是常態,民進黨政府則在「怕兩岸太對立、又只能緊靠美國」之中左右為難。

在中美之爭中,台灣願意犧牲多少經濟、又願意被推到「多前面」——最終,台灣政府要決定這個問題。

上文刊登於第21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20日)《暫停陸生赴台 只因疫情?》。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