募款減少、門票收入不敵租金 台灣唯一慰安婦博物館將關門

撰文:楊家鑫
出版:更新:

台灣「國家人權委員會」將於8月正式成立,然而在不被關注的角落,台灣唯一以慰安婦為主題的博物館將在11月熄燈關門。
經營者表示,結束營業是面臨經費不足的現實壓力,而慰安婦議題在台灣未受關注,也是募資變少原因之一。此外,有參觀民眾認為,聯合國人權委員會明確指出這是戰時的性奴役,台政府既然要成人權委員會,更不該忽略這段歷史。

台灣的慰安婦議題不似韓國或大陸受到關注,部分原因是摻雜許多意識形態的考量在其中,而今台灣還在世的慰安婦阿嬤只剩下2位。圖為2019年8月14日國際慰安婦紀念日,台灣民眾在日本交流協會前抗議。(Facebook@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綜合傳媒報道,二戰時期,日本政府以到海外當食堂服務生、看護婦為由,拐騙台灣及其他國家民間婦女,遠赴中南半島等戰亂地提供士兵性服務;這些慰安婦抵達才發現自己淪為性奴,每晚受盡暴力性侵害,有慰安婦終生不孕,甚至在外地輕生。

此後,韓國、日本陸續創辦以慰安婦為主題的博物館,而長期協助台灣慰安婦的「台北市婦女救援基金會」2016年3月也跟進效法,在台北大稻埕創辦「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記載阿嬤們過去遭遇到的悲慘經歷,盼喚醒年輕人對歷史、兩性、人權及女權的溝通討論。也有不少畫作、生命樹,傳達「阿嬤」年輕時受禁錮的身體,及她們走出陰霾、活向自我的過程。

報道稱,博物館開幕第一年受各方關注,但隨後募資狀況及博物館參展人數,一年比一年慘,在門票收入不敵租金、募款也減少情況下,7月初宣布將於11月熄燈。

婦援會副執行長杜瑛秋表示,台灣慰安婦約1,200位,陸續逝世至今剩2位;可能是倡導不夠,買票看展人次減少;慰安婦議題在台灣未受關注,也是募資變少原因之一。

杜瑛秋說,博物館不是永遠消失,正在選擇適合的新位置,但仍期盼台政府提供閒置空間,可做永久展覽;目前暫時打算以行動博物館方式,不定期在其他縣市展出,只是仍需募資經費。

對於博物館將熄燈,參觀者黃小姐表示,看了之後,發現日本政府並未像德國為納粹行為建立紀念碑、紀念公園等有誠意的道歉,僅是口頭道歉及宣稱提供賠償金,根本不是真心反省,她認為這個議題必須延續下去。政府應該提供協助,讓這段歷史脈絡不被遺忘。

另一位林姓市民則說,慰安婦議題不但是台灣歷史重要的一部分,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報吿也曾指出,這是戰時明確的性奴役,這些史實不僅應持續展出,更該讓下一代了解,政府既然要成立人權委員會,更不該忽略這段歷史。

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內有許多裝置藝術,傳達「阿嬤」年輕時受禁錮的身體,及她們走出陰霾的過程。(Facebook@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

此外,曾協助台灣慰安婦到日本打官司的台灣前法務部長王清峰,談起博物館即將關門的消息,不免歎了口氣,她說,尊重每個人的意識形態,但慰安婦是構成犯罪的人權事件,尤其是戰時或武裝衝突中的女性人權,希望社會能重視、正視這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