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學者拋兩岸「實統」新論 特朗普+賴清德組合為台海帶來挑戰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2025年兩岸關係研討會」日前於5月10至11日在上海舉行,由國台辦所屬的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辦,主題為「中國式現代化與兩岸同胞福祉」。會中聚焦於賴清德政府的兩岸政策與統一進程,內地學者普遍認為,統一不應設限時間表,但也不能無限拖延,強調要強化中國式現代化以提升統一吸引力。

台媒《聯合報》報道,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在會中指出,統一要不要有時間表的問題,「急不得也拖不得」仍是最好的註解。他進一步強調「急不得」就是不要給自己設限,並呼籲應當「塑造統一的吸引力更強,也就是加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將「讓統一的治理更容易」。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鵬也在發言中表示,當前兩岸交流面臨1987年開放交流以來最為困難的局面,尤其美國總統特朗普與台灣的賴清德同時在位,使得台海局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他認為,應該「塑造國家必然統一的大勢」,並指出「學者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最符合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角度」推動統一進程。

2025年4月29日,美國密歇根州(Michigan)沃倫市(Warren),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又譯川普)出席大型集會,慶祝上任100天。(Reuters)

在10日下午的閉門分組討論中,東海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潘兆民總結指出,多名學者批評賴清德政府的做法是意圖「中華民國的台獨化、台獨化的中華民國」。

此外,與會學者普遍認為,台灣社會「疑美論」升高,反映出兩岸關係「導入正向發展」的契機,但也有人指出,「疑美論」不代表台灣民眾對中國的信任隨之提高。

2024年10月10日,賴清德於台灣總統府前發表任內首次雙十演說,強調兩岸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權代表台灣」。(台灣總統府提供)

中國人民大學兩岸關係研究中心主任王英津指出,目前兩岸關係的特點是「不確定」,並認為「台灣議題已經國際化」,而「特朗普+賴清德」的組合使得兩岸的變數更加難以預測。他坦言,多數學者對兩岸前景並不樂觀。

對於統一模式的探討,亞太綜合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鍾琴提出「實統」的概念,主張與傳統的「和統」或「武統」區別,指的是「實際落實治理、漸進的統一模式」。她舉例指出,中國海事部門近期在金廈海域的巡航即為「實際落實治理」的實踐,強調這樣的做法可避免短時間武統引發的劇烈變化,也可減少長期等待和統的無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