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拋兩岸關係新論:台灣被併購,北京要提條件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賴清德近日接受網絡節目《敏迪選讀》專訪,以「大公司併小公司」比喻兩岸關係,並表示「如果說你要併我的公司,你要提條件,不是台灣提條件」。此番言論引發台灣政壇與學界高度關注。

台媒《聯合報》5月19日報道,國民黨立法院黨團首席副書記長羅智強批評表示,「若是其他人講『併購說』,早被五馬分屍,因為這是民進黨定義的典型賣台」,並質疑賴清德是否因美方壓力而立場轉向,直言「賴清德看來近期慌了,大家才知道原來併吞台灣可以開條件?這真的令人佩服」。

賴清德近日接受網路節目《敏迪選讀》專訪,以「大公司併小公司」比喻兩岸關係。(網絡截圖)

國民黨立委吳宗憲也質疑,「原來滿滿台灣價值,可以用價格來衡量?」他批評賴清德自稱「抗中保台」,如今卻願意坐下來談判,實為「民進黨與中共坐下來好好談」,並指青鳥行動與罷免團體一語不發,「原來更大的民主,是讓民進黨變成更大的威權」。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則指出,賴清德將「大公司」視為敵人,卻又說可以談判,邏輯矛盾。他並引用《聯合報》最新民調指出,有54%台灣民眾對賴清德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不滿意,且憂心台海戰爭風險上升。

《中時新聞網》報道,台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認為,賴清德提出「購併說」反映其抗中路線面臨重大壓力,並呼籲在野黨正面看待此番言論,將之視為開啟兩岸政策理性辯論的契機。

左正東指出,賴清德近來兩岸言論已出現「細微而重要的變化」,例如否認「脫中入北」、稱將對岸界定為「境外敵對勢力」是「不得已」,台灣外交部與陸委會更否定「台灣地位未定論」,轉而援引「開羅宣言」與「波茨坦公告」。

左正東認為,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公開表示「中國開放市場有助統一與和平」,並將與習近平展開外交與經濟談判,賴清德勢必面臨調整路線的壓力。他強調,「購併說」是一種對改變現狀的開放式思考,而非單一的政治立場。

左正東分析,國民黨則是「徹頭徹尾的維持現狀派」,無論是馬英九時期主張的「不統、不獨、不武」,還是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闡釋,皆以維護台海現狀為核心。他呼籲,朝野雙方應互相聆聽與尊重不同選項,不應將「改變現狀」或「守護現狀」進行道德化批判。

針對兩岸併購說,時事評論員、前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毛家慶則直言,「賴清德說了大實話,他在等對岸提讓他滿意的條件」。「能賣台的一定是執政的民進黨,其他人還沒有資格、沒有條件去做這些勾當。」

毛家慶指出,台灣社會長期存在殖民心態未徹底解殖的問題,批評民進黨政府將「中華民國」貶為不堪的詞彙,卻不願正視歷史定位。他呼籲賴清德「不要自欺欺人,才有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