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躁中的台灣依舊在營銷「六四事件」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今天是「六四事件」36周年,曾經的悲劇記憶已經淡去,中國的發展已成世界的重要一極。2019年「修例風波」嚴重衝擊香港穩定後,香港已轉進解決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與結構性改革的階段。但台灣政客依舊在抓住「六四事件」營銷政治議題。

民進黨在2019年抓住香港「修例風波」,高喊「今日香港,明日台灣」助力其贏得了隨後的選舉。如今台灣卻在「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嚴重焦躁中惴惴不安,政客們當然會繼續緊抓「六四事件」給民眾灌輸「恐中」意識,繼續吃「人血饅頭」。

6月3日,台灣陸委會在「六四事件」36周年前夕發表聲明,以談「六四事件」為引子來重申賴清德政府的兩岸論述。今天,除了會有紀念活動之外,無論是執政的民進黨和賴清德政府,還是在野的國民黨、民眾黨,都已經公開發聲。

圖為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發生在香港理工大學的衝突畫面。(香港01)

民進黨一如既往沿着對抗邏輯渲染大陸威權和威脅。相較而言,國民黨主要談民主自由,聲稱「國民黨不忘歷史,堅持爭取華人民主自由」,「讓中華民國繼續成為華人的民主燈塔」。

民眾黨以六四事件為引子,落腳點主要在台灣內部。民眾黨着力表達,民進黨已連續執政邁向第十年,高舉着民主價值,卻選擇性地對批評聲音施加壓力。民眾黨痛批賴清德是「對台灣民主歷史的背叛與羞辱」。

相比於大陸崛起,香港雖然曾遭受修例風波的管治危機,但經過過去數年的調整,香港的政治、安全形勢已經發生變化,如今的主軸又回到全力拼經濟和改善民生的另一個起點上。

與大陸、香港相比,台灣雖然意識到全球已進入大變局時代,但政壇卻不斷深陷內鬥困境中,從過去的藍綠撕裂變成如今的藍白綠大纏鬥。民進黨在賴清德的主導下以二元對立的敘事邏輯來不斷渲染大陸威脅和壓制台灣內部的不同聲音,其結果既讓兩岸關係變得愈發緊張,危及台灣人民的福祉,又令台灣「民主」陷入困境。

與其說台灣各個政治勢力是否真的關心六四紀念日,不如說他們正在面臨比「昨日香港」更為迫切的命運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