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苗來了 疫情挑戰卻揮之不去

撰文:薛子遙 葉德豪
出版:更新:

截至周日(1月17日),全球50國已有約4,000萬劑新冠疫苗接種到民眾體內。除了歐美藥物監管機構認證的輝瑞、BioNTech、莫德納等超過九成有效率疫苗外,牛津大學與阿斯利康合作的疫苗已獲得英國和印度批准緊急使用;而來自中國的科興疫苗亦在土耳其、印尼等國開展接種活動;早前被指過早獲批的俄國「衛星-V」疫苗亦料在下月正式向歐盟機關申請批核;還有多款來自世界多國的疫苗正進行第三階段測試或已局部獲准有限度使用。隨着疫苗出現,疫情告終似乎已在預期之內。

有效疫苗仍可能「失效」

然而,即使有了安全有效的疫苗,要想杜絕疫情,還需要滿足至少三個條件。首先,疫苗需要在被接種的人身上產生能夠切斷病毒傳播的免疫反應,而且這種免疫反應需要持續足夠長的時間來防止再次感染。其次,公共衞生官員需要確保有足夠多的人獲得疫苗,使病毒不能在人口中繼續傳播—科學家估計,為了保證「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大約需要60%到90%的人對病毒有免疫力。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不進行接種運動,否則病毒可能會存活並再次爆發。第三,有機會獲得疫苗注射的人需要「把握機會」。近年來,麻疹的死灰復燃就顯示出,哪怕是一小部份人拒絕接種疫苗,也可能會導致以前認為已經被消滅的疾病復現。

有科學家估計,為了保證「群體免疫」,大約需要60%到90%的人對病毒有免疫力。(Getty Images)

這三個條件只要有一個不滿足,目前正在進行的疫苗接種活動就不可能改善全球疫情的狀況。而這幾點都給人類帶來獨特的挑戰。任何疫苗接種運動要想成功,首要條件就是要有一種有效的疫苗。然而,儘管臨床試驗已經證明有些疫苗是有效和安全的,但這並不意味着它們在現實世界中將百分之百發揮同等作用。通過所有臨床試驗的疫苗仍然可能「失效」,當中至少有三個主要原因。

首先,疫苗提供的免疫力的持續時間存在不確定性。接種疫苗的人是一生都能保持對新冠病毒的免疫力,還是只能保持幾年,甚至是幾個月?科學家們需要更多的時間觀察。如果免疫力消失得太快,可能會讓病毒在被消滅之前再次出現,需要不斷地進行疫苗接種活動來控制它。

第二個問題是比較實際的。有些領先疫苗,像輝瑞、莫德納等,需要相隔數周分別接種兩劑才能達至理想的免疫力。然而,人們打第二針的情況卻出奇的糟糕:最近美國和英國對肝炎疫苗的研究發現,高達50%的患者從未回來打過第二針,極大地影響了疫苗的效果。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性很可能會鼓勵人們認真打第二針,但即使是一小部份人不打,也可能會讓病毒繼續傳播。

疫苗物流困難仍未解決。(資料圖片)

同時,目前包括英國在內的世界多國,為了盡快提高民眾的整體免疫度,都有意優先打第一針,並延後第二針的注射時間。輝瑞指出其第一針已帶來大約52%有效率(相較於兩針全打的95%);英國疫苗及免疫聯合委員會(JCVI)針對第一針注射後15至21天的計算顯示,輝瑞第一針有效率達89%;也有《刺針》(The Lancet)論文表明牛津及阿斯利康的第一針全劑疫苗已有64.1%有效率。雖然如此,但不少專家仍擔心社區中普遍較低的免疫度可能會讓病毒繼續傳播,並從中產生出可繞過現有疫苗防護的變異,造成更為長遠的疫情難題。

這就是第三個挑戰,即病毒突變。疫苗是根據病毒的物理特性開發的,如果這些特性通過自然的突變發生了足夠大的變化,例如在英國和南非發現的那種突變,就會使疫苗的效果降低,最壞情況是完全無效。病毒傳播的時間愈長,出現危險新病毒株的機會就愈大。

另外,不少國家在批准了第一批疫苗並開始大規模的接種活動後,最初的興奮都很快變成了對物流方面的「頭痛」…有關更多詳細請閱讀周報電子刊。

上文節錄於第24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1月18日)《疫苗來了 疫情挑戰卻揮之不去》。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全網封殺特朗普 左翼資本強勢反攻右翼民粹

祝福抑或詛咒?西方民主能否通過科技的試煉

遷移社交媒體平台 不如取回資訊自主權

公帑怎麼用 市民來決定 公民社會怎能沒有參與式預算?

對話方方:被極左撕裂的中國需要包容

疫前已岌岌可危 旅遊業亟待救亡

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數皆成「歐洲之最」 英國疫情何以愈演愈烈?

發展蹉跎多年 今終拉開序幕 北環線沿線住屋,誰來居住?

【科技.未來】滿足五大關鍵需求 固態電池或助電動車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