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法院命令以色列即時停止進攻拉法 「外交海嘯」來了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5月24日,正在審理由南非提出的以色列加沙「種族滅絕」案的海牙國際法院(ICJ),在南非的進一步呈請之下,命令以色列馬上停止在加沙南部邊壤埃及的拉法(Rafah)的軍事行動,要求以色列開放拉法口岸讓人道物資進入,並容許調查員進入拉法。以色列須在一個月內向法院遞交對於此等暫時緊急命令的執行報告。

跨過「停戰」門檻?

本年1月26日,國際法院已經就同一「種族滅絕」案作出了臨時判決,認為加沙確實有可能出現種族滅絕的風險,命令以色列採取措施防止加沙出現種族滅絕的行動,並容許人道救援物資進入加沙。到3月28日,法院又進一步頒布命令要求以色列採取即時行動為加沙提供糧食。

由於「種族滅絕」舉證門檻極高,國際法院大概要花費數年時間才能對於以色列有否在加沙進行種族滅絕作出判決,而法院在此前兩次的緊急命令中也沒有要求以色列即時停止在加沙的軍事行動。

國際法院2024年5月24日就南非入稟要求下令以色列停止進攻加涉一案作出裁決(影片截圖)

這一次,在以色列國防軍(IDF)再次進入加沙北部清掃此前已經清掃過的地區之際,國際法院也沒有全面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沙的軍事行動,只是要求以色列即時停止進攻拉法。但很明顯,這已經跨過了叫停戰爭的門檻。

ICJ vs ICC

跟5月20日來自國際刑事法院(ICC)首席檢察官對於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和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的逮捕令要求不同,國際法院是聯合國六個主要機關之中,任何聯合國成員也得接受其合法性。相較之下,基於2002年《羅馬規約》而成立的國際刑事法院只得124個成員國,以色列、美國、俄羅斯、中國、印度也不是其成員,其認受程度還還不及國際法院。

當然,無論是國際刑事法院,還是國際法院,其執法也要靠主權國家的硬實力支持。國際社會本來就是一種無政府狀態,如果沒有主權國家的實質支持,法院判決只是充滿道德感的空談。

正如只要內塔尼亞胡和加蘭特不出國門,國際刑事法院也拿他們沒辦法一樣,沒有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實際行動,以色列其實也不必理會國際法院的命令--特別是,以色列在安理會中一直有擁有否決權的美國撐腰。

哈馬斯在判決宣布後就馬上要求安理會採取行動。

以色列內部的反內塔尼亞胡政府示威仍然熱烈。(Reuters)

在這次判決公布之前,以色列其實早已知道形勢對自己不利。以色列媒體早就報道國際法院將有中至高的可能性會命令以色列停止針對拉法的軍事行動。在判決出爐之前,以色列政府的一位發言人已向路透社表明,「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以色列保護它的公民,以及在加沙追擊哈馬斯。」

救了內塔尼亞胡?

在國際刑事法院檢察部門發布逮捕令要求之後,以色列政界上下都團結一致聲援內塔尼亞胡。相信在國際法院這次判決之後,情況也將會一模一樣。早前連戰時內閣也不願加入的以色列反對派領袖拉皮德(Yair Lapid)在一次《紐約時報》的訪問中也清楚表明他支持進攻拉法以消滅哈馬斯。由此可見,以色列國內民意同國際輿論的距離有多遠。

同時,國際刑事法院和國際法院在同一周之內對於以色列政府作出的不利判決,很大可能會在短期內變成了內塔尼亞胡的政治救生艇,讓他可以將自己包裝成在國際孤立之中全力捍衛猶太國家的強人領袖,暫時擋住以色列內部,甚至是來自美國拜登(Joe Biden)當局將他踢下台的企圖。

從這個角度來看,國際法院的判決可算是扶助了內塔尼亞胡。

5月24日,海牙國際法院外面有示威者聚集。(Reuters)

國際孤立

然而,長遠來看,這次判決進一步加劇了以色列的國際孤立,對於幾乎四面環敵的以色列而言絕對是一個極壞的國際政治發展。事實上,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22日在回應提問時就公開表明美國對以色列的國際孤立感到憂慮,認為這將不利「以色列的長遠安全」,並聲稱美國已就此同以色列政府作過討論。

不過,今天的以色列政府依然着眼短期政治利益,對於外界的負面行動,都一以貫之的以「戰狼」方式應對。例如日前挪威、愛爾蘭和西班牙一同決定承認巴勒斯坦國之後,以色列就召回了其在三國的大使,其極右財政部長斯莫特里奇(Bezalel Smotrich)更要求停止向對管治西岸、獲國際普遍承認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輸送代收稅金,並在西岸增建猶太定居點。

西方官員也擔心以色列會在7月1日限期到來時中止以色列銀行同巴勒斯坦銀行的往來。後者的金融體系全靠以色列維持其對外聯繫,如果以色列不繼續容許其金融機構同巴勒斯坦交易,西岸將會出現西方官員形容為「經濟災難」的狀況。

2024年5月19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訪問以色列,與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Isaac Herzog)會面。(X @@Isaac_Herzog 圖片)

其實,早在2011年,以色列前總理、曾在內塔尼亞胡政府擔任國防部長的巴拉克(Ehud Barak),就曾警告過如果以色列不和巴勒斯坦達成和平,以色列將會在聯合國層面遇上「外交海嘯」。

此等用詞過去十多年一直是以色列右翼的嘲笑對象。在10月7日哈馬斯發動越境襲擊前的不足兩周,內塔尼亞胡更曾公開聲言以色列真的遇上了一場「外交海嘯」,但這卻是全球各洲近20個國家都想同以色列加強外交關係的海嘯。(按:他當時是正在描述其到紐約出席聯合國大會期間的外交成就。)

然而,在以色列針對加沙的殘酷殺戮、內塔尼亞胡政府堅定拒絕兩國方案的背景之下,這一波「外交海嘯」似乎真的來到了以色列的海岸之上。

對於國際法院的判決,連歐盟的外交專員博雷利(Joseph Borrell)也高調宣稱,歐盟必需在支持國際法治機構和支持以色列之間作出抉擇;此前德國政府也表明如果國際刑事法院正式向內塔尼亞胡發布逮捕令,德國一定會執行。

沒有政權,甚至是國家,是永恆的。依靠二戰後聯合國支持、立國還不足一個世紀的以色列必須記住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