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抱怨為馬克龍收拾爛攤子 歐盟未來法德不和之和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我明白你很想搞翻天覆地的政治,不過我很厭倦要幫你收拾爛攤子。一次又一次,我都要把你打破的杯子碎片重新粘好,人家才可以坐下來喝着茶談。」《紐約時報》11月23日報道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曾在柏林圍牆倒下30周年紀念晚宴上如此向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抱怨,並將之解讀為「法德在北約問題交火」。

默克爾的發言人周一(11月25日)對報道內容不置可否,指兩國領袖對話是「機密」,並說兩人當時對話並沒有「投訴、怒氣和爭論」。

法德關係:法國總統馬克龍自2017年上任以來,與德國總理默克爾打交道已有兩個年頭,二人的友好姿態背後暗流湧動。圖為7月,馬克龍與默克爾出席法國國慶「巴士底日」閱兵儀式。(Getty Images)

↓↓↓想了解更多馬克龍與默克爾的關係,請觀看圖輯:

+2

默克爾「慈母教子」?

馬克龍近來在歐盟事務上爭議頻生。先有8月底法國G7峰會前與俄國總統普京的單獨對談;再以一敵眾阻止為加入歐盟連國號也改變了的北馬其頓(原稱「馬其頓」,向為希臘指責為搶奪阿歷山大大帝後人地位)正式啟動加入歐盟程序。適逢本年是北約建立70周年,馬克龍更在一場《經濟學人》的訪問中,直指北約已進入「腦死亡」,惹來歐盟建制及默克爾本人群起反駁。

不過,早以溫和態度表示支持「歐洲軍隊」主張的默克爾,以至明言歐盟要習慣用「權力語言」的新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等歐盟要員,其實並非看不到馬克龍「歐盟在新時代下要獨立振作,不依靠他人」的必要性,他們所不同意的只是他「法國大革命」式的政治熱血,以及其部份具體做法而已。

新任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是德國基督教民主同盟(CDU)成員。(路透社)

畢竟德國人的民風還是與法國人大有不同。觀乎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在家苦思十載才下筆寫出三大批判,與國慶日竟是革命群眾攻進巴士底(Bastille)監獄紀念日的法國作對比,就可知其差異。

因此,即使《紐約時報》的報道屬實,這也只是現年65歲、將於2021年退出政壇的「母親型」政治人物默克爾對現年41歲的馬克龍所作的一番「慈母式」勸告而已。

「歐洲未來會議」的構想

新一屆的歐盟委員會將於12月1日上任,而本年最後一次的歐盟峰會將於12月12日舉行,後者更將討論未來7年的歐盟預算。在此時機,政治網站Politico周二(11月26日)公布法德兩國料將交予歐盟峰會討論的概念文件,提倡要成立一個「歐洲未來會議」(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Europe),並列舉了會議所關注的議題、重點事務和日程,可算是揉合了馬克龍的高遠理想與默克爾的實務操作。由此可見,「德法同盟」雖有分歧,卻未有改變兩方合作的共識。

兩國設想中的「歐洲未來會議」將有所有歐盟機構及國家參與,並強調公民社會的投入,將以一位資深歐洲人物(senior European personality)領導;其宗旨是「處理所有左右歐洲未來的議題,並以讓歐盟更加統一、更具主權為目標」,當中議題包括國防安全、數碼化、氣候變化、移民、歐盟的「社會市場經濟」模式等等。

這些議題皆牽涉歐盟各國多年來難以達成一致的難點。在國防安全上,法國一直有歐盟自立成軍的構想、德國卻想在北約框架下加大影響力,而諸如波蘭等前蘇聯成員更是在軍事上的大親美派。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歐洲議會仍未能決定是否要採納「氣候危機」的說法。在歐盟經濟整合的問題上,負債國與財務向來穩健的國家一直爭持不下,而英國脫歐後的預算空檔要如何填補,更是12月歐盟峰會的一大爭端。

不過,種種爭議之下,歐盟也並非毫無寸進。例如,在移民問題上,歐盟委員會在11月8日就決定大幅擴展歐盟邊境管理隊Frontex的編制,由今天的700人,增加至2027年的10,000人,希望以歐盟中央的力量去分擔神根公約邊緣國家的移民管制負荷,維持區內的人口自由流動。

另外,在歐洲銀行系統一體化的難題上,德國也破天荒提出歐洲共同存款保險機制的建議,一改以往對此等機制形同德國代南歐國家還款的恐懼——當然,為保各國銀行的財務穩健,德國要求一國的銀行不能集中承擔本國國債的風險,而要分散投資。

如果「歐洲未來會議」可以有效地統合以上種種難題有目的、有系統地推進的話,馬克龍對於歐盟的理想即使不能馬上實現,也可算是前途漸見曙光。

然而,在處理這些實質議題之前,德法兩國的倡議卻認為歐盟要先解決「歐洲人民覺得歐盟離自己很遠」的困境。因此,「歐洲未來會議」的第一階段會先集中處理「歐盟民主運作」的問題,包括如何在歐洲議會建立跨國競選名單、鼓勵一般市民大眾參與歐盟體制事務等。

同時,法德兩國也建議在歐盟未來走向的決定上,採取「由下而上」的決策方式,配合當中的專家參與和引導,最終達成可見而具體的成果。

一些英國媒體看到兩國對「民眾參與」的強調,就嘲笑「馬克龍和默克爾終於承認歐盟不民主」,暗示英國脫歐決定正確。不過,在德法同盟協力推動歐盟改革之中,能夠「笑到最後」的,也許不會是脫離歐盟後孤懸海外的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