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即將簽署首階段協議 2020年特朗普改變策略全面開弓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12月31日在社交網站Twitter發文表示,他將會在1月15日與中方簽署首階段的中美貿易協議,儀式在白宮舉行,中方將會派出高級別代表出席。對於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將是這位「高級別代表」的報道,白宮貿易顧問、美國對華貿易鷹派代表人物納瓦羅(Peter Navarro)早前受訪時則並未確認。

同時,特朗普亦表明會在第二階段的貿易談判開始後到訪去北京。照此來看,中美雙方有可能於1月簽署文本協議後馬上宣布開啟第二階段貿易談判。

第一階段協議效益有限

中美第一階段協議只是一個停戰協議,或者說中美最終協議的過渡性協議,主要目的有三個:一是滿足特朗普的政治需求,比如其中或高達的500億美元美國農產品出口協議。這也是特朗普在選民面前的政治賣點;二是緩解中美貿易緊張關係,避免在2019年11月中旬和12月中旬繼續升級;三是為接下來的第二和第三階段談判鋪路。當然,分析普遍認為,第二階段談判難度更大,持續時間可能更長。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12月30日曾提到,待美中兩國文本翻譯工作結束後便可簽署第一階段協議。(VCG)

第一階段的貿易戰,美國採取的極限施壓、勒索等對抗性的方式。雖然雙方已經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文本的簽署和執行依然充滿不確定性。而且,特朗普身邊的鷹派非常注重第一階段協議當中的執行機制,甚至認為,該機制對中國兑現承諾的要求是「強制性的」,對美國發起反擊則是「單方面的」。

這就意味着,在第二階段的談判,美國仍有故技重施的可能。在這種形勢下,第二階段的貿易談判必然會受到影響,更何況第二階段本身牽涉的議題更棘手,而且關係到兩個不同經濟制度和意識形態更直接的碰撞。在理想狀態下,雙方在2020年會聚焦進出口控制、投資限制、經濟制裁等技術性問題,而非糾結於增減關税的問題。

隨着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中國也增加了購買美國大豆。根據美國彭博社和《霍士新聞》12月26日的報道,中國進口美國大豆的規模在2019年11月達到256萬噸,是10月(114萬噸)的2倍多。而在2018年下半年,中國進購美國大豆的數量基本上為零。隨着中美貿易談判取得進展,中國有可能正在增加進口。

但是,除了實際的農產品購買以外,第一輪關税貿易戰並沒有帶給美國所期待的經濟效益。根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United State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的數據,自特朗普第一次加徵關税以來,從中國進口零部件和成品的企業已經支付了近400億美元的額外税收。儘管特朗普堅稱是中國在支付這些關税,但多數經濟研究發現,與中國企業和消費者相比,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關税負擔更重。

而第二階段貿易協議所包含的議題,比如美國提出的中國產業補貼政策、網絡盜竊、強制性技術轉讓等問題。這些議題都觸及兩國核心利益以及戰略層面的博弈,不但達成協議更難,而且即便達成,其中的經濟效益也需要數年才能顯現出來。這和第一階段的農產品購買協議有着根本性的區別。

大選年特朗普需要新的「靶子」

輿論普遍認為,第二階段貿易談判更難,尤其在美國大選年的背景下,任何形式的議題都有可能被過度政治化處理。雙方妥協難度也會加大。不過,美國總統特朗普應該也清楚其中的難度,為了政治方面的考量,他似乎已經將矛頭同時轉向多個國家,包括美國的盟友,以此通過貿易戰鞏固自己的選民基本盤。

12月初,在中美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之際,特朗普曾提到,將恢復對阿根廷和巴西出口的鋼鐵和鋁加徵關税。他批評這兩個南美國家通過本幣貶值損害了美國農民的利益,並再次呼籲美聯儲會放鬆貨幣政策。

與此同時,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也提到,法國的數碼服務税(DST)歧視美國公司,與現行的國際税收政策原則不一致。作為對法國數碼税的回應,USTR提議對24億美元法國商品加徵關税,並考慮就數碼税對意大利、土耳其和奧地利進行調查。

越南有可能成為下一個目標。特朗普政府也注意到,美國和中國打貿易戰期間,越南對美出口大幅增長,填補了中國對美出口下降留下的空缺。一些製造商為了規避美國的加徵關税,還將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越南。另外,中國也加大了對越南的電腦和電子產品出口。美國有人擔心中國企業可能將越南作為向美國出口貨物的中轉站,以規避關税懲罰。而特朗普本人也曾多次提到越南是糟糕的「作惡者」,甚至稱越南對美國的利用比中國更糟。

總之,中美達成階段協議只是暫時的,並不代表貿易戰結束。美中貿易緊張關係得到緩和後,特朗普政府也會將矛頭對準其他國家,因為他需要這樣的外部「戰場」。這符合他2016年競選時反全球化及自由貿易的策略。無論其貿易團隊和哪一國談判,都需要平衡好特朗普競選團隊和執政團隊之間的利益關係,畢竟對於特朗普而言,其競選連任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