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協定|中國手中籌碼不比美國少

撰文:黃治金
出版:更新:

12月30日,中歐領導人宣布完成中歐投資協定談判。至此,經過近7年的談判,歐盟和中國在消除投資壁壘方面取得歷史性進展。
該協議涵蓋新能源汽車、房地產、製造業、醫療、金融服務和雲端計算服務等領域。這一歷史性協議可能會讓歐美增添新的貿易摩擦,阻礙拜登(Joe Biden)新政府聯合盟友制華的策略。與此同時,它的簽署更能說明,中國在對美經貿博弈中已然處於優勢地位。

特朗普(Donald Trump)執政末期,越來越多的數據表明,美國在經貿和科技層面推動的部分脫鈎並未取得預期效果。

美國對華關稅貿易戰以來,中國的貿易地位不降反升。根據中國政府2020年年底公布的經濟數據,11月,中國貿易順差達到創紀錄的754.3億美元,出口與2019年同期相比意外增長21.1%。增長最快的是對美國的出口,上漲46.1%,達到519.8億美元,也是創紀錄的水平。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馬基特(IHS Markit)公布的數據,2020年1至10月,美國從中國進口強勁的商品有消費電子產品、口罩和其他個人防護設備。在疫情年,中國也成為了全球口罩及其他的防護裝備的生產中心。

2020年9月14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歐盟領導人共同舉行會晤,加速了中歐投資協定的談判進程。(新華社)

根據中國官方12月公布的數據,11月中國出口超出預期,與東盟、歐盟和美國三大貿易伙伴之間的貿易順差明顯增長,這一態勢有望持續到2021年上半年。東盟也已超越歐盟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

美國對華貿易逆差有所下降,其很大原因是美國減少了對華進口。根據《華爾街日報》等關注中國經濟數據的媒體報道,過去四年,雖然遭遇特朗普政府的打壓和封殺,雖然中國自身也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中國經濟依然表現強勁,國際資本依然在大量流入中國。

根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The Atlantic Council)最新的一份報吿,總體上,中國的持續開放政策進一步促使中國金融市場和全球市場接軌融合,這和華盛頓推動的脫鈎措辭形成鮮明對比。

以提出「軟實力」概念聞名於世的美國國際政治專家約瑟夫・奈(Joseph S. Nye)在展望2021年全球戰略的一份報吿中提到,美國在安全領域推動和中國的脫鈎有必要,但要想在經濟層面推動這種脫鈎,將會付出慘重代價,乃至根本不可能,因為中美在應對氣候變化、全球疫情防控等方面相互依賴。這是西方看待中美「合作性競爭」時不得不面對的矛盾關係。

除了經貿層面,中國也加大了金融改革力度和科技領域的基建投入,包括推動創新、調整國企角色等。包括在疫情年貿易戰背景下中國提出的內循環,基本上為下一個五年經濟發展規劃奠定了基調,即緩解對出口的依賴。

所以,美國右翼推動的經濟脫鈎根本不可能實現,也不可取。美國的經濟和科技打壓也不可能讓中國屈服。尤其當中國加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達成中歐投資協定,並可能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乃至將與眾多已簽署自貿協議之夥伴升級協議,與未簽署夥伴商洽自貿協定後,中國佔據的主動態勢就更為明顯了。

2020年12月28日,拜登強調要和盟友合作應對中國經貿挑戰。(AP)

和特朗普一樣,拜登也要減少對中國的依賴,承諾要將供應鏈從中國拉回美國。但可以確定是,拜登已認識到特朗普對華貿易戰是失敗的。美國對中國可打的牌有限。雖然民主黨政府會借台灣、香港、新疆及西藏議題施壓中國,但這些政治符號性議題無法左右雙邊關係大局,也難以阻擋中美雙方在經貿層面的互惠合作。

在奧巴馬(Barack Obama)2008年勝選時,中國經濟規模僅為美國的31%,但到2021年拜登上台,這一比例將接近75%。而愈來愈多機構開始斷言中國將最遲於2030年前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世界經濟格局10多年來的優劣之勢轉變已經非常明顯。在這種情勢下,美國想要加速對華對抗,對中國起不到傷筋動骨的影響,反而會讓自己付出不必要的代價。

未來一段時期,相信中美高層都有一個底線思維,即2021年開始兩國在安全、貿易和經濟等領域的競爭只會更加激烈。這符合美國兩黨的對華強硬共識,也契合於中國有的放矢地經濟改革策略。但無論美國如何升級對華博弈,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中國在經貿層面手中的籌碼比美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