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公共產品・二|指控中國「疫苗外交」有道理嗎?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自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5月承諾將疫苗視為「全球公共物品」,並積極向發展中國家捐贈和出售疫苗以來,有關中國趁機推進「疫苗外交」的質疑不絕於耳。除了西方媒體常不無擔憂地指出中國利用「疫苗外交」推進地緣政治目標以及全球影響力外,美國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和法國外長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本月亦先後點名中俄利用疫苗作為外交工具。這類指責站得住腳嗎?

其實,西方的「疫苗外交」指控與此前「口罩外交」的指控存在共通之處。去年3月,疫情在中國內地受控,在全球其他國家開始蔓延。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有能力大量出口防疫物資,填補其他實行封鎖的國家的產能缺口。但口罩彼時的稀缺屬性註定其具有較大影響力,無論中國官方是否主觀上將出口口罩作為扭轉負面觀感的「形象工程」,都會因其出口的巨大規模和效用,在客觀上起到影響接收國家對華觀感的作用,這便招來了「口罩外交」的質疑。

指控存在「倒果為因」之嫌

與當時的口罩一樣,如今的疫苗也是寶貴稀缺資源,雖然中國不再是唯一的主要供貨商,但在國內疫情受控、民眾接種意願相對不高的情況下,再加上產能優勢,便成為疫苗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英國科學數據分析公司Airfinity指中國生產的疫苗約佔全球33%份額,其中逾六成都用於出口。而與當初中國口罩廣泛運往全球各國不同,由於西方國家普遍只接種西方藥廠的疫苗,中國疫苗因此集中出口發展中國家,也相應地得到前期未訂購疫苗、急切盼望接種的發展中國家的歡迎。

武漢民眾3月25日接種疫苗。(Getty)

西方國家普遍自身疫情嚴峻,因此提前搶購了大量疫苗並優先給本國公民接種,尤其是美國本土的新冠疫苗產量雖佔全球27%,卻未向其他任何國家供應,以色列等國家獲得的美國輝瑞(Pfizer)疫苗全來自該公司在歐洲的生產基地。在此情況下,西方國家只能多以投資形式向世衛疫苗分配機制COVAX做貢獻,雖然也發揮了重要影響力,但無疑不如出口疫苗那麼直接明顯。

與中國一樣主打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俄羅斯疫苗和印度版本的牛津疫苗,前者產能不足中國,後者則因本國疫情從3月中旬起迅速反彈,近日更是新增確診急升至每日逾6萬宗,最大藥廠血清研究所(SII)的每日240萬劑疫苗產能被政府扣起用於加緊國內接種,導致COVAX等眾多買家的貨源不足。

對於眾多發展中國家來說,美國等西方國家影響力暫時缺位,俄印疫苗分別具產能局限性和出口不穩定性,中國疫苗毫無疑問是他們達到疫苗接種目標的一個重要選擇,也天然地具有重要影響力。而西方媒體因為中國疫苗重要性的「客觀結果」,就指責中國進行「疫苗外交」,暗指中國是為擴大影響力而出口疫苗。這種思維模式是「口罩外交」的延續,同樣存在「倒果為因」之嫌。

不具特定地緣政治目的

再看看西方官員或媒體對於中國「疫苗外交」指控的具體原因,我們就可以比較而知此等指控的內容是否符合中國疫苗出口的現實情況。白宮發言人普薩基3月2日指「中俄通過疫苗,與那些不像美國等國一樣講究人權、言論自由、信仰自由和媒體自由的國家加強關係。」不過,中國已承諾向全球69個國家捐贈或出售疫苗,其中固然存在被美國視為「專制」的委內瑞拉、柬埔寨和白俄羅斯等,但智利、印尼、巴西等民主國家也是主要的買家,普薩基此言顯然有所偏頗。

法國外長勒德里昂3月26日則指責俄羅斯和中國分別給突尼斯和塞內加爾(正好是兩個法國前殖民地)提供了3萬劑和20萬劑新冠疫苗,「這非常好,但COVAX機制會在5月前向突尼斯提供30萬劑、會在今年向塞內加爾提供100萬劑疫苗,這才是團結和衛生合作應有的樣子。」可是,中國同樣也給COVAX捐贈了1000萬劑疫苗,而且在很多時候,直接雙邊洽談捐贈比龐大的COVAX機制來得更加迅速。法國的指責,似乎更多地來自前宗主國無法發揮直接影響力的不滿。

在西方媒體的層面,他們大多都含糊地將做中國「疫苗外交」當做一個既定事實來描述,例如《紐約時報》2月文章《中國希望炫耀疫苗,卻引火燒身》開篇就指出,「中國的新冠疫苗原本計劃取得地緣政治成果,以展現該國科技能力和慷慨大方。」而至於是怎樣的地緣成果,基本上很少解釋。

津巴布韋總統姆南加古瓦3月24日接種中國疫苗。(美聯社)

這可能是因為中國疫苗捐贈和出口遍布東南亞、中東、非洲、拉美和一些東歐國家,不少國家其實不具重要的地緣意義。例如中國捐給非洲的疫苗,有流向北部的阿爾及利亞和埃及等、西部的幾內亞和塞內加爾等、東南部的津巴布韋和莫桑比克等,並未包括「一帶一路」倡議中的重點地區東非(例如埃塞俄比亞、肯尼亞和烏干達等),又或是南非和尼日利亞等地區大國,以及中國唯一的駐外軍事基地吉布提。不過,儘管中國的捐贈模式不像印度最初優先給鄰國捐贈疫苗那樣,可以總結出一個清晰直觀的地緣目標,多數媒體也出於警惕中國的思維定式,直接給中國貼上「疫苗外交」的標籤。

西方不乏將疫苗當外交工具

另外,在西方國家指責中國「疫苗外交」的敘事之下,往往掩蓋了他們自身將疫苗當做外交工具的事實。以美國為例,墨西哥總統洛佩斯(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在3月初希望美國分享其已經囤積、但尚未批准的阿斯利康疫苗時,白宮新聞發言人普薩基就明確拒絕,表示會「優先讓每個美國人接上疫苗。」但當美墨邊境的難民問題越發成為輿論焦點時,美國就在3月18日宣布以借貸形式為墨西哥提供250萬劑阿斯利康疫苗,又在3月22日派遣特使前往墨西哥和危地馬拉,要求兩國幫忙加強阻擋難民潮。美國態度在短短半個月內大轉變,很難不讓外界產生這樣的聯想,即美國將疫苗當做外交工具,拜託墨西哥緩解邊境難民危機以降低國內壓力。

而對於歐盟來說,歐盟當初決心統一採購疫苗而非讓各國各行其是,其目的自然是加強歐盟議價能力,但無疑也包括防止各國互相攔截的「口罩大戰」重演、加強歐盟內部的團結氛圍、避免成員國採購中俄疫苗從而導致內部離心。只不過,歐盟因為自身種種失誤以及藥廠產能不足等因素,導致疫苗接種脫軌,未能達到預期的衛生成果和政治目的,匈牙利和捷克兩個「特立獨行」的歐盟成員國還是轉向了中俄疫苗。匈牙利外交與對外經濟部部長西亞爾托(Peter Szijjarto)就指出,該國因轉向中俄而受到一些歐盟國家的「嚴重政治攻擊」。由此可見,歐盟的統一採購疫苗行動顯然是承載了「政治目的」。

另一明顯的例子,就是美日印澳四國領袖在3月12日召開線上「四方安全對話」(Quad)峰會之時,承諾在2022年底前向亞洲提供10億劑新冠疫苗。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指出,四國將通力合作,「利用印度製造、美國技術、日美的融資以及澳洲的物流」達到目標。由於Quad這一合作機制已越發演變為美國推進抗衡中國的印太政策工具,且其所供應的疫苗也局限於亞洲,這難道不具有路人皆知的地緣政治目的嗎?

匈牙利工作人員3月29日搬運購買的中國國藥疫苗。(美聯社)

還有一些更容易被主流媒體忽略的例子,包括以色列當局在3月23日大選前,將多餘的疫苗贈送給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和捷克,前兩國已將使館搬遷至耶路撒冷,後者更是在2月23日宣布在耶路撒冷新建外交辦公室(正式的大使館仍位於以色列首都特拉維夫)後一天,就收到以色列5,000劑疫苗。由此可見,許多國家都將疫苗作為推進外交的工具,只不過隨其掌握可出口疫苗資源多少而動作大小有所差別而已。

總體而言,中國大量出口疫苗,歸根結底還是本國產能高、疫情管控好、國民需求低,而其他國家很難同時滿足以上三個條件。再加之中國出於將疫苗視為「全球公共物品」的考量,在定價方面也會平衡商業利益和公益性質,中國的大規模出口疫苗註定會引發影響力外擴。西方政客和媒體也出於警惕中國影響力的心態,且在自身無法履行提供公共物品的慣有責任時,便對中國提出各色指責。而在西方國家逐漸完成了本國接種目標,開始有餘力供貨給其他國家、更明顯地推進外交目標時,相信針對中國「疫苗外交」的質疑也會有所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