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戰・上|疫苗信任感是如何被塑造的?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在這個疫苗資源關乎國民健康和經濟復甦的特殊時期,疫苗的重要性已無需多言,而現今僅有少數國家具有生產及出口能力,中、美、英、俄及印度疫苗便是國際疫苗出口市場的五大支柱,前四國用於出口的疫苗為本土研發,印度則是生產英國牛津疫苗並供貨至中低收入國家。
以上五國的疫苗對外流向,小至涉及產商利益,大至關乎國家形象,乃至利在十數年的長遠地緣政治利益。暗流湧動之下,這無疑已是一場「疫苗戰」。

多國疫苗在過去數月從臨床實驗走向正式面世,緊跟報道的民眾相信也已對各國各品牌疫苗留下大致印象,乃至做出信任與否的判斷。英國民調機構YouGov本月15日就指出,在調查17個國家的1.9萬民眾對不同國家疫苗的觀感後,發現中國民眾對本國疫苗信心程度最高,淨支持比例(即支持比例減去反對比例)達到83%,其次是印度(68%),不過歐美等西方國家則對中、俄、印乃至尚未上市的新加坡和韓國疫苗持質疑態度。而墨西哥、印尼及阿聯酋三個發展中國家,雖然相對而言更信任西方疫苗,但也大體對中俄印疫苗持正面態度。

儘管我們不能將各國民眾對不同國家疫苗的認受程度,籠統認定為是該國「宣傳戰」的成果,但也不能低估官方表態與各方媒體報道的個中作用。雖說疫苗效率是白紙黑字的數據,但如何呈現數據,以及呈現哪些數據,各國媒體都會受其固有立場影響,政客的相關表態也不乏政治考量,而這都是影響該國人民對各類疫苗認受能力的重要因素。

YouGov民調顯示,中國民衆對本國生產的疫苗信任程度最高。(Getty)

潛移默化的「立場先行」

例如,中印兩國對各自國產疫苗信任程度之高,歸功於與本國媒體從業者的正面宣傳以及民眾高漲的愛國程度,這使得兩國反疫苗情緒總體相當低,民眾也樂見本國疫苗「出海」援助其他國家。

而歐美則對中、俄及印度疫苗持強烈負面印象,媒體報道自然是關鍵因素。歐美媒體多在報道英美疫苗時雖然未必如中印俄媒體一般積極推崇,卻也多是謹慎樂觀,少有「刻薄質疑」,但在望向中俄疫苗時,卻往往將中俄相關疫苗的正面消息視為「政治宣傳」,放大處理相關負面消息,以致於給讀者留下失衡的印象。而印度疫苗則處於鮮少被鎂光燈覆蓋的角落。

以《紐約時報》近來報道中國科興疫苗與美國強生疫苗為例,在巴西1月13日公布了科興疫苗整體有效率在50.38%後,《紐時》發表了題為「中國疫苗令人失望的結果給發展中國家帶來挫敗」。該篇文章內文未解釋的是,科興疫苗保護接種者不患上中症重症的效率達到八成,之所以「整體有效率」降至五成,是因為計算方式納入了患者注射疫苗後仍經歷輕症的案例。而在美國強生公司日前公開中重症保護率為整體66%的數據後,《紐時》則以「強生疫苗提供強力保護,但加強了關於變種的擔心」為題報道。雖然從數據來看,強生對中重症的保護率不及科興,但讀者很難獲得這一印象,他們大概率會留下「中國疫苗剛過監管及格線,強生疫苗效果不錯」的觀感。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也以類似筆調,發表了題為「外界對中國疫苗的信心打了折扣,但有些國家還是決定推進」的文章,同樣形容「中國疫苗勉強達到50%的世衛標準」而未加解釋,並提出有效率低的疫苗難以建立群體免疫的憂慮。不過,對於近日公布數據的美國公司諾瓦瓦克斯(Novavax),CNN則以「諾瓦瓦克斯稱其英國實驗有效率為89.3%,但南非效率則有所不及」為題報道,看似客觀,但通篇僅採用了南非艾滋病陰性實驗組的60%有效率,並未指出在南非實驗(包括艾滋病陽性患者和陰性群體)的綜合效率為49.4%。

美國為本國國民施打國產的輝瑞或莫德納疫苗。(美聯社)

類似地,俄羅斯疫苗也受到了歐美媒體「立場先行」的較高負面曝光率,而印度疫苗則是鮮少成為媒體頭條,因此歐美民眾自然抱持了偏見。

這類「偏向性報道」和「選擇性報導」,或許是出於英美媒體工作者潛移默化的認知,也或許是出於媒體的固有立場,但其結果都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其對實驗數據的選取和呈現,乃至影響人們對客觀事實的觀感。

相較之下,在現已開始接種中國疫苗的印尼及阿聯酋(YouGov民調在去年12月7日至20日進行時尚未開始),以及和中俄印皆簽下訂單的墨西哥,民調結果則顯示其國民對中俄印疫苗持大體正面態度。其中部分原因是當地媒體更廣泛清晰的報道。

例如印尼閱讀量最大的《羅盤報》(Kompas)便以「巴西下調科興疫苗有效率至50.4%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報道,介紹了不同數據的具體意指範圍。

政客表態背後的政治動機

除媒體外,各國政客的相關言論也發揮了重要的導向作用。典型例子便是巴西總統博索納羅(Jair Bolsonaro),他因不願下禁足令,與主張嚴格防控的政治對手、聖保羅州州長多利亞(Joao Doria)進行激烈交鋒,並連帶波及了多利亞堅持購買並去機場迎接的科興疫苗。博索納羅因此多次嘲笑中國疫苗不可信,但在其「更信賴」的印製疫苗交付時間推遲之際,當局還是在1月17日率先批准使用科興疫苗,博索納羅也在1月25日改變口風感謝中方。

但他既往言論已造成影響,根據巴西民調機構Datafolha去年12月的數據,有一半受訪者表示不願接種中國疫苗,相比之下,不願接受俄羅斯疫苗和美國疫苗的比例,分別只有36%和22%。

巴西民眾2月1日接種中國科興疫苗。(美聯社)

其他政客的表態則可會更加微妙。例如在負責生產牛津疫苗的英國阿斯利康藥廠1月22日宣布大幅削減對歐盟第一季度供貨,德媒馬上引述政府人士,指阿斯利康疫苗對於65歲以上長者防護效果不到10%,在雙方疫苗大戰的背景下掀起民衆對英產疫苗的懷疑。雖然該報道被德國官方闢謠,但德國專家小組在1月29日則以阿斯利康疫苗的長者實驗數據不夠爲由,建議不對長者接種。

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次日馬上表示「由於阿斯利康疫苗的年齡限制,不得不重新考慮疫苗訂購」,進一步加深了阿斯利康對長者功效不確定性的印象。這等表態雖看似客觀陳述,但也無疑是出於對英國藥廠削減供貨的不滿,進一步擴大英歐之間的裂痕。德國及歐盟民眾此後固然會繼續接種英國疫苗,但與英國的離心感想必進一步加深。

整體而言,疫苗的受認程度是廠商取得合同多少乃至國家整體形象的重要指標,但這也深受他國政客表態及媒體報道取態的影響。這既受意識形態認知潛移默化的影響,亦涵蓋「宣傳戰」、「報導戰」之因素,在形成對某國和某種類疫苗的印象時,尤其需要意識到背後的暗流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