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博弈表面化 歐洲也在謀劃印太|專家有話說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因為新疆棉花等問題相互拋出制裁手段,中國與歐洲的關係近期有所緊張。歐洲議會投票凍結了《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之審議過程。美國從年初以來對歐洲盟友恩威並用,試圖協調一系列對華立場。中方則始終認為中歐合作是雙邊關係的大方向和主基調,從戰略維度將歐方視為夥伴而非對手。
針對暗流湧動的中美歐關係,《香港01》記者專訪了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歐洲問題專家史志欽。
本篇為系列採訪第四篇(共四篇)。

01: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之後,一再重申盟友關係的重要性,尤其注重修復與歐洲的關係。但是也有觀點認為,即便美國想要與歐盟重修舊好,但是也無法「和好如初」,美歐關係再也回不到奧巴馬(Barack Obama)時期。對此,你怎麼看?

史志欽:如果要對比的話,可以説一句「奧巴馬時期又如何」,奧巴馬時期的美歐關係也比不過冷戰時期那麼密切。須知,一個領導人有一種風格,每個時代也不一樣。簡單地把一個時期的雙邊關係等同於另一個時期本身就不科學。

其實,歐美的同盟關係,或者價值觀同盟,是永遠改變不了的。我認為對於美歐關係而言,用是否回得到某一個時期來衡量,並不妥當,有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為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表現,不同領導人也有不同的風格,冷戰時期,歐盟基本從整體上依附於美國,後冷戰時期歐盟並不希望看到這樣的局面再度出現。

但歐盟完全會脱離美國也屬於媒體的一種臆想。所以説美歐關係現在只是回歸常態,原本就是那樣,只不過隨着領導人的變換,風格略有變化而已。對西方國家而言,現在面臨的一個最大挑戰就是中國崛起,在這一問題上,美歐是一致的,美國對中國的抱怨,歐洲也有。

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國教授聊天,對方告訴我,現在歐洲與中國打交道,歐洲的底氣是技術,一旦中國的技術超過了歐洲,那麼歐洲還有什麼呢?所以,面對中國這一個共同挑戰,歐美之間肯定有共同利益,對於中國而言,要儘可能化敵為友,不讓對方拉幫結派,所以中國強調開放,在開放的世界中實現共贏。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極力恢復與歐洲盟友的關係。(AP)

01:你剛剛提到,歐洲在中美關係之間的微妙平衡,實際上,歐洲也並不希望同中國關係鬧得很僵,希望能擴大中歐之間的經濟合作。但是面對美國以共同價值觀敍事為基礎的拉攏,歐洲又應該如何選擇?前一段時間的新疆棉花事件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展示了在某種情況下,一些經濟行為也要在價值觀和市場兩者之間選邊站的可能。

史志欽:歐盟一方面強調自主外交,另一方面在考慮自己的利益時也會受到美國的影響。例如,原來歐洲並不關注美國提出的印太戰略,現在的歐洲,德國、法國以及英國都意識到要推出自己的印太戰略,這決定了下一步對華的外交取向。

中國為什麼要強調開放性的問題?就是消除外資來中國投資的擔憂,實現共贏。新冠疫情的大流行,加上大國博弈的表面化,讓所有國家認識到一個問題,即出口、貿易、產業要多元化,國際分工是建立在一個自由、和平的世界之上,但在疫情這種全球性危機的時候,矛盾和鬥爭充分顯現,各國首先考慮自己的安全問題,過度依賴國際分工的弊端就出現了。

「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這個道理,大家都懂,所以歐洲要推出自己的印太戰略,要擺脱對中國的過度依賴,避免在任何情況下陷入被動。

01: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和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都曾經説過,歐洲要找到自己的定位,還提出了建立歐洲軍隊的設想,要進一步實現戰略自主。當美國重新換做民主黨執政,號稱要團結盟友,回歸傳統的盟友路線時,這對歐洲尋求戰略自主會形成阻礙嗎?在你看來,歐洲的戰略自主之路到了哪一步?

史志欽:歐盟並不是一步就走到今天,從1952年的煤鋼聯盟到現在,跨越半個多世紀,一路磕磕碰碰形成現在的歐盟。歐洲聯合的最初目標是避免戰爭,所以先從最容易發生衝突的兩個部門,煤炭和鋼鐵開始,逐漸加入其它市場合作,訂立關稅同盟。這個過程必然也經歷了挫折,歐洲有着相似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但畢竟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要結成一個聯合體,很難。

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著名的修正主義代表人物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的話説,運動就是一切,目的是微不足道的。對於歐盟來説,最終的目的無關緊要,最重要的是一體化的合作的過程。在聯合的過程中,重要的是,遇到問題不要立馬起衝突,要先談判,談判的本質就是讓步,今天他讓一點,明天你讓一點。

國際關係同樣如此,歐盟通過經濟合作學會了妥協精神,這一點很重要。未來歐洲還想組建歐洲軍隊,這涉及到國際格局的變化,歐盟內部對此也有些異議,有些歐洲小國家認為這會增加國防開支負擔,安全問題有北約就足夠了。

美國從世界老大的位置角度出發,也不希望歐洲有自己的國防,美國希望能繼續發揮作用。所以建立歐洲國防軍的問題,談了幾十年也沒有談成。在國際格局沒有發生較大變化的情況下,歐洲建立自己的國防軍並不現實,目前歐盟各個成員國對國際環境的認知也不一樣。

另外,歐盟27個成員國,在某些重大問題上,形成共識也不容易。包括與中國的交往,各個國家對中國的態度不一樣,比如在5月5日的歐盟成員國代表會議上,匈牙利代表就在關鍵時刻出手,投反對票否決了一份涉港決議。

總的來看,歐盟有內部聯合機制的問題、有各個國家利益的問題,外部來看,中國也是一個干擾因素。所以歐盟開始抱怨中國,説中國在利用歐盟的弱點,對歐盟實行「分而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