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共識之下 中國的難點在於落實|專家有話說

撰文:戴侖
出版:更新:

因為新疆棉花等問題相互拋出制裁手段,中國與歐洲的關係近期有所緊張,歐洲議會更是剛剛通過投票凍結了去年年底達成的《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當然,中歐關係的變化也與美國從今年年初以來大力拉攏歐洲盟友、加強與歐洲盟友協調立場有密切關係。5月25日,中國外長王毅在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中國專場」活動時表示,中方始終從戰略高度看待中歐關係,認為合作是中歐關係的大方向和主基調,將歐方視為夥伴而非對手。針對暗流湧動的中美歐關係,《香港01》專訪了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主任、歐洲問題專家史志欽。本篇為系列採訪第三篇(共四篇)。

01:此前在美國舉行的領導人氣候峯會,儘管採取的是線上會議的方法,但依然可以看作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就任後的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第一次同框。從現實情況來看,氣候問題越來越成為國家合作的重點,你如何看待中美歐三方在這個問題上的合作前景?

史志欽:面對全球氣候及環境變化,氣候問題已成為全球的一面旗幟,誰不舉起這面大旗,誰就失去了道義制高點。之前或許不那麼明顯,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爆發之後,人們逐漸發現人與環境的關係變得越來越重要。

這些年來,人類明顯感受到了氣候變化的影響,極端天氣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氣候變化儼然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因此,應對氣候變化也就是全球治理層面的一個重要內容。如果哪個政黨、政客不扛起這面大旗,它(他在)西方議會民主制中就會失去選民的支持。

德國大選目前的民調,以加快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為立黨之本的綠黨支持率要高於基民盟,當然,這也與基民盟應對新冠疫情的表現不佳有關,但至少説明,綠黨的主張,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歐洲綠色新政的共識正在形成。

目前德國綠黨的勢力正在增加。2019年的時候,綠黨在歐洲議會選舉之中,在德國得票位居第二,綠黨作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被寄予厚望,這也説明,綠色、環保是全球性的共識。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4月22日以視頻方式出席領導人氣候峯會,並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講話。(新華社)

《巴黎氣候協定》在奧巴馬(Barack Obama)時期達成,後來特朗普(Donald Trump)雖然退出了,但是拜登又會重新回歸。實際上,《巴黎氣候協定》是在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支持下形成的,中國是一個重要支持者,那麼對於中歐關係而言,氣候問題是雙方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

歐盟2019年發布的《歐中戰略展望》政策報告中,將中國定位為「合作伙伴」、「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競爭對手」(systemic rival)。其中的「合作伙伴」,主要就是指在全球治理、氣候變化治理等問題上,中國是歐盟的合作伙伴。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歐一直有共識。

特朗普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定》之後,歐盟很失望,現在美國民主黨重新執政,歐盟自然而然把期望寄託在民主黨身上,拜登當然也願意成為扛起氣候問題的旗手。

在氣候問題上,美國的作用的確很重要,單靠歐盟和中國,很難推動全球性的氣候應對方案,中國和歐盟未必也想爭當這個旗手。所以,趁着美國重回《巴黎氣候協定》的契機,各方都樂於促進全球氣候合作,就歐盟而言,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在這一點上都有共同的價值追求,所以氣候峯會的召開就成了這一共識的體現。

+5

史志欽:所以,大國在氣候變化這一問題上的共識,是未來國際合作的一個重要領域,即便美國一直將中國當作最大的競爭對手,也認為中美可以在氣候問題上合作。

在美國主導的領導人氣候峯會召開前一周,中德法領導人先舉行視頻峯會,為領導人氣候峯會做一些準備和鋪墊工作,這恰恰也説明,氣候變化問題同樣是中國和歐盟的重要合作領域。

去年9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同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以視頻方式舉行會晤,對中歐關係的表述增加了「綠色夥伴」和「數字夥伴」。在此之前,中歐對彼此有四大夥伴關係的定位:和平夥伴、增長夥伴、文明夥伴、改革夥伴。現在,中歐之間的夥伴關係增加到了六項。

「綠色夥伴」的出現也能夠説明,中歐關係除了經濟領域的合作之外,氣候變化越來越成為重要的合作領域。在領導人氣候峯會之前,中國就已經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通過這樣一個大型的國際峯會,也可以讓全世界更多人關注全球氣候的問題。

01:在氣候合作中,中美歐三方的角色其實會有一些微妙平衡。拜登要重回《巴黎氣候協定》,中國和歐洲期待美國能夠扛起相應的責任。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説,美國若要展現誠意,就把該補的「功課」都補上。在這一方面,中國和歐洲的立場相對一致。而就中國承諾2030年實現碳達峯、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美國則希望中國能夠把時間線更提前前一些,希望中國承擔更多的責任,歐洲在這個問題上與美國立場相近。在中美已經處於全面的合作、競爭、對抗的情況下,歐洲會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史志欽:聯合國關於氣候變化的協定當中,有一個「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強調的是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過程中,發達國家應主動承擔減少温室氣體排放的量化任務,發展中國家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和消除貧困。這是因為,造成氣候變化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工業化。西方國家最早實行工業化,那麼西方要承擔的責任自然更大一點,西方國家大部分已經成為了發達國家,各方面的實力都更強,可以援助發展中國家減排,無論是出技術還是出錢,西方國家都可以多出一點力。

如何實現碳中和目標已經成為全球輿論場中的熱門話題。(新華社)

史志欽:發展中國家在這個過程中肯定會有一些實際困難,不可能完全和西方國家一樣的步伐,這是不現實的。中國一直堅持自己是發展中國家,但是西方國家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已經全世界第二,應該像發達國家一樣盡義務。這可能是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一個分歧,中國肯定既要發揮大國責任又要維護自身的利益。

中國已經承諾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歐盟與中國的目標基本一致。不過,我們可能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到了2060年,中國能不能達標的問題。這是一個宏大的目標,要實現碳中和必然要限制傳統能源的使用,開發新能源。

但是現在,中國主要還是依賴傳統能源,新能源的成本還很高,還需要考慮經濟發展的問題,目前新能源的發展還不足以支持降低傳統能源使用部分造成的缺口。

對於中國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在未來幾十年細化目標,也就是在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宏偉目標之下,每一年的具體措施如何落實。這是西方國家更為關注的,在每一年的具體目標如何落實的問題上,中國與西方有一些分歧。

另一個問題就是發達國家承擔更多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碳中和的責任和義務。中國當然希望西方國家儘量照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尤其是照顧落後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在資金和技術上對它們進行援助,這應該是下一步國際社會要關注的問題。

01:中國與伊朗在3月末簽署了25年全面合作協議,未來伊核問題是否有可能成為氣候問題之外中國與歐洲主要國家合作的又一個重要抓手?

史志欽:中國與歐洲在伊核問題上的合作一直很好,中歐雙方都主張以多邊主義框架解決全球問題。2015年7月,中國與歐盟內的英國、法國、德國及美國和俄羅斯同伊朗簽署《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解除對伊制裁。但隨着特朗普的當選,美國政府則宣布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的決定。特朗普政府這一決定遭到包括歐盟在內的簽字國的反對。不僅如此,美國甚至宣稱要制裁與伊朗生意往來的歐洲企業。美歐關係受到負面影響。現在拜登政府正在為重返伊核協議而努力。

2021年3月,中國和伊朗正式簽署一項為期25年的協議,內容包括政治、戰略和經濟合作。這標誌着中伊全面深化合作進入新階段。我們相信中國與伊朗的合作不會影響到中國與歐洲的合作。只要美國遵循國際關係基本準則,堅持多邊主義,摒棄單邊主義,切實履行伊核協議,那麼中伊合作同樣也不會成為中美關係的障礙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