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庸人自擾的「立陶宛危機」與「中國威脅」

撰文:衛城
出版:更新:

因為允許台灣方面以「台灣」為名設立代表處,立陶宛遭北京外交降級,經濟持續受壓,歐盟其他國家的商品也受到影響。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於1月6日報道稱,作為新一屆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法國希望歐盟迅速採取措施力挺立陶宛,反制中國。

POLITICO援引一名法國政府高級官員報道稱,法國希望在該提案成為法律前就採取反制措施。該名官員強調,因反脅迫法案仍在談判中,也許可以提前做一些事情支持立陶宛。

在歐盟之外,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1月5日在華盛頓與到訪的德國新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會晤後,2人在美國國務院舉行聯合記者會時表示,「我們對中國政府試圖霸凌人口不到300萬的立陶宛相當關切」。布林肯並且附和此前立陶宛副外長的說法,稱中國正促使跨國公司將立陶宛剝離出產業鏈,否則有可能失去中國市場準入,美國將與包括德國在內的盟友合作,對抗中國的恐嚇。

無獨有偶,美媒《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1月5日發布社論並提出「是什麼造就一個民族國家?」(What makes a nation-state?),以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分別不接受烏克蘭和台灣的主權舉例,認為中俄兩國都「有偏見地解讀歷史」,正當化自己的行為。文章並給出結論,「如果普京擴大對烏克蘭的攻擊,亦或者習近平對台灣發動攻擊,這些都不是國家統一戰爭,而將是對主權國家的侵略戰爭」,強調「所有守法國家都應盡其所能地予以抵制」。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1月3日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內的9名外交部長通話,承諾美國將持續與跨大西洋夥伴盟友進行密切諮商與協調合作。圖為布林肯2022年1月7日在華盛頓的國務院出席記者會。(AP)

「中國威脅」成西方無解的自我詛咒

從一系列美歐政要發言與媒體報道立場來看,「中國威脅的詛咒」與日俱增,加速了美歐等西方國家從「疑中」到「反中」的預言實現。曾經有望藉由簽訂《中歐投資協定》而向好的中歐關係,也在歐盟新啟「系統性對手」(Systemic Rival)的定義與認知下,雙邊關係開始陷入逆水行舟的處境。

對照歐盟曾經視中國為「維護全球規則和體系」的潛在合作伙伴,直到歐盟2019年調整了對華政策,首度稱呼中國是「系統性競爭對手」,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當時甚至就此回應一句「沒有人是天真的」,即透露中歐關係發展潛藏貓膩的端倪。直到最近,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去(2021)年12月底直言,「回顧2021年,中國人權狀況惡化、制裁歐洲議會議員及脅迫立陶宛等都對歐中關係造成負面影響」,主張歐盟在中國議題上應保持一致,把中國視為合作伙伴、競爭對手和「系統性對手」。

馬克龍(右)雖認定中國既是「夥伴、競爭者,又是系統性的對手」,但也認為歐盟不應該和美國一起對抗中國以避免引起衝突。(視覺中國)

綜觀上述總總,造就匿名法國官員提起反制中國,乃至於歐盟代表言說應一致視中國為「對手」的呼告,背後深層次的意識皆發源自西方牢不可破的「中國威脅」信念,以及西方對於世界權力與秩序正在發生「東昇西降」轉移的不安。

人口僅300萬的小國立陶宛得以搖尾乞憐,不過是美歐等西方國家壓抑這層恐懼許久之後,受到一次性刺激而噴發的井口。否則就客觀、現實且常規的國際關係而言,立陶宛無視其他歐盟成員國的意願和利益,任意將一國政治問題擴大化,為了一己之私圖謀逼迫區域組織對抗中國,不僅罔顧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也缺乏理性。

無怪乎德國《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發表評論文章,直指西方一直就台灣問題的敏感性對中國保持尊重,立陶宛政府卻在未和歐盟夥伴協商的情況下打破這一共識,其他歐盟成員國必須向立陶宛表明,其行為「愚蠢且自私」,是無視盟友利益的行為。立意無非正告歐盟,其對華政策不能被立陶宛「綁架」與「威脅」。

「立陶宛威脅」才是顛覆既有國際秩序

可嘆的是,立陶宛與歐盟之間,類似搖尾乞憐的劇情仍沒有落幕跡象,美歐不乏政治人士順勢利用西方社會根深蒂固的不安,將種種「立陶宛的危機」巧妙轉化為「中國威脅滲透歐洲」。簡言之,這批政要意圖描繪的國際政經秩序圖像,是先有西方社會相信為真的「中國威脅」,方有求助無門的「立陶宛威脅」,是「中國威脅」迫使了立陶宛今日對歐盟的綁架。

然而,回頭檢視長久以來西方世界對於「中國威脅」的恐懼說法,「中國有意圖且有能力顛覆既有國際秩序」始終是西方對中國甚感不安的因子,但從西方「立陶宛危機」的論述中,也不難看到他們「不願改變既有秩序包容新興國家」的淺層思維。

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曾表示,立陶宛是主權獨立國家,有權與任何國家創建經濟文化關係,但也承認立陶宛政府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稱在該國設立代表處是個錯誤。(Twitter@ Gitanas Nausėda)

更何況,「立陶宛危機」的原因難道不是立陶宛在國際高調製造「一中一台」,無視「一中原則」,這難道不也是在顛覆既有國際秩序?

兩岸分治的現實是中國內戰的延續,但「一個中國」的定義之於國際而言,早已沒有了分歧,哪怕是西方對於北京強調「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的說法,從承認、認識(acknowledge)到理解的用詞都有,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已反映此一論點,並使之成為主流見解。

是以「一個中國」既是事實,也是「既有國際秩序」。立陶宛蓄意並顛覆既有國際秩序的行徑,不見包含歐盟國家在內責其「破壞秩序」,卻對於中國或有危及「己之秩序」之憂而大加撻伐,「顛覆秩序」雙標至此,無以復加。

罷了!真正無以復加的又豈會是叢爾小國的立陶宛,也難為歐盟,而是西方整體對於「中國威脅」的無知與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