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局勢|普京進軍下的歐洲覺悟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正如所有歐盟事務一般,歐洲對外政策的最大挑戰往往是27個成員國各有計算、不能達成共識。在普京的軍隊尚未三面開進烏克蘭之際,即便美國不斷傳出俄國即將入侵的情報與預估,歐洲依然是裂痕處處: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暗示烏克蘭要「芬蘭化」(即不要加入北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則維持着德國向來以經濟為重的務實態度,遲遲未肯決定中止俄德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的計劃;意大利商界巨頭不避嫌與普京見面,其總理德拉吉(Mario Draghi)到2月18日仍表明對俄制裁不應觸及能源業;向來親俄的匈牙利總理歐爾班(Viktor Orban)更希望再次借機利用歐俄分歧圖利,甚至遠赴莫斯科拜會普京。

然而,2月24日戰事正式開始之後,歐盟國家卻展現出難得的團結,迅速對俄羅斯實施嚴厲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支援。

迅速的決策 罕見的團結

制裁俄國國家杜馬議員、高官、富商、部份企業和銀行,甚至是普京本人,可算是在人們的可預期範圍之內。但歐盟竟能在俄國進軍烏克蘭的第三日(2月26日)決定將部份俄國銀行排除在環球銀行間金融通訊協會(SWIFT)的國際結算系統,並制裁俄羅斯中央銀行,禁止其交易並凍結其資產,使俄國更難動用近6,300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彈藥庫」去應對西方制裁——這卻出乎人們意料之外。

其後,歐盟更提出禁止俄國飛機進入歐盟領空、提出禁止俄國官方控制的媒體RT和Sputnik在歐營運,並破天荒決定提供4.5億歐元為烏克蘭購買武器,是為歐盟首次如此向受攻擊的第三方國家提供軍事援助。

烏克蘭局勢:圖為俄烏首輪和談2022年2月28日在白羅斯戈梅爾(Gomel)舉行的場地內,有放置烏克蘭、白羅斯及俄羅斯的國旗。會談終未有成。(AP)

同一時間,以往打着反移民旗號的歐洲政府,諸如與烏克蘭西部邊境接壤的波蘭等,這次卻做足準備迎接難民。而歐盟亦正將推出此前從未被使用過的「臨時保護指令」(Temporary Protection Directive),給予烏克蘭難民可長達三年的居留權,有權獲得教育、醫療等福利,且要求絕大部份歐盟國家(不只是邊境國家)收容相關人士。雖然與2015年主要由中東人構成的難民危機相比,歐盟此刻被批雙重標準和種族歧視,但此法卻讓歐盟衝破了多年來未能達成移民政策共識的難關。

此前對對俄制裁有異見的德拉吉和歐爾班,現已公開表明支持歐盟的路線。歐爾班更稱「這是要團結的時候,這是一場戰爭」。此等對俄團結,也讓歐盟洗刷了其「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污名。

歐盟擴張重登舞台

2月2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見勢也正式要求即時加入歐盟,並馬上得到保加利亞、捷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八個中、東歐國家響應。

由於歐盟本身也有其共同防衛條款,正如此前烏東八年未止的戰事是烏克蘭難以加入北約的考量一般,現時的俄烏戰火也決定了烏克蘭難以即時加入——德、法兩國也對此表達了保留態度。

圖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27日在基輔發表講話。(AP)

然而,澤連斯基現在利用俄烏戰事之機高調要求加入,卻無可避免會令旁落十數年的歐盟擴張再度成為重點議題。按照這幾天戰事以來的趨勢來看,即使歐盟不願意馬上與烏克蘭開展加入談判,也有可能給予其準成員國地位,使烏克蘭更穩定地走上歐洲化的道路。

同時,在2019年因雙邊合作條約框架的爭議被歐盟取消了股票市場同等認證的瑞士,此刻卻罕見地放下其銀行業的中立地位,表明願意跟從歐盟對俄的制裁行動——據官方估計,俄國人在瑞士存有過百億美元資產。這某程度上體現出歐洲對俄共識的鞏固。

另一方面,馬克龍一直主張的「歐洲軍隊」概念,也因俄國進軍烏克蘭的衝擊而遇上了轉機。

歐洲自主 vs 歐洲主權

在特朗普時代,馬克龍的「歐洲軍隊」是其「歐洲自主」的延伸,目的是要歐洲能有獨立於美國的軍事能力。雖然此倡議多次得到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認許,但背負着二戰歷史的德國對此卻是口惠而實不至,其前國防部長更曾為歐盟防衛政策與馬克龍展開筆戰。馬克龍其後已減弱了其「歐洲自主」中與美國或北約對立的成分,但其主張在歐盟當中依然是「孤掌難鳴」。

普京的進軍卻改變了一切。首先,在其進軍之前,德、法等國尚不敢輕信美國對於普京軍事行動的情報,但當美國情報當局的劇本逐漸在現實中找到對應之後,北約成員之間的猜忌幾可算是一掃而空,也使與美國對立的「歐洲自主」(馬克龍用詞)逐漸轉化為歐洲自強、與美合作的「歐洲主權」(德國方面的用詞)。

而普京在烏克蘭問題上對於「北約東擴」的執着,以至俄國重新成為西歐國家眼中的和平威脅,也使在蘇聯解體後長年失焦、被馬克龍稱為「腦死亡」的北約,重新在歐洲「腦復活」起來。連以在冷戰時代保持中立聞名的芬蘭,如今也有加入北約的討論,日前其國內更首次出現過半數受訪者支持加入北約的民調結果。同類情況也出現在瑞典身上。

2月28日,俄軍在基輔以北的行軍衛星照片,其車隊據分析長達數十公里。(AP)

德國的軍事轉向

除了北約在歐洲的地位重新得到確立之外,更重要的也許是德國的外交、軍事政策隨着俄國出兵而進入了新時代。

有過二戰入侵蘇俄的原罪,德國(西德)自冷戰以來也一直保持與蘇聯較其他西方陣營國家更為緊密的貿易關係,而以與俄天然氣貿易去保持雙方友好,更是其傳統外交上的「接觸政策」——這也是默克爾為何一直支持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而德國也沒有用以接收液化天然氣供應的設備的原因。

在軍事上,德國一直安於北約保護傘的現狀,遲遲未有達成軍費開支達經濟產值2%的承諾,更謹守不向衝突地區輸出武器的政策,不惜為此面對「俄國十數萬大軍當前卻只向烏克蘭輸出頭盔」的嘲諷。由於其現屆三黨聯盟中的綠黨有和平主義和反核的傾向,其聯盟組成之前,更有德國不再支持部署美國核武的憂慮。

但正如總理朔爾茨所言,俄國進軍烏克蘭成為了德國進入軍事「新時代」的「轉捩點」。在剛剛過去的周末,德國國會首次在星期日開會。繼此前毅然停止北溪二號的審批和支持以SWIFT作為制裁俄國武器之後,朔爾茨不止決定向烏克蘭輸出反坦克武器和地對空導彈,更決定本年一次過花費1,000億歐元作軍事開支、承諾此後將德國軍費提升到經濟產值的2%、加強德國軍隊對東歐國家的支持、重申德國在北約當中的核角色,更透露出德國或將購買F-35戰機的計劃。

2月27日,朔爾茨在德國國會發表演說。(AP)

針對着德國現時對俄國天然氣供應的依賴,朔爾茨亦宣布了儘快修建兩座液化天然氣終端站的計劃。配合此前不惜將耗費百億歐元的北溪二號叫停的行動,德國似乎已走上長遠脫離對俄能源依賴的戰略道路。

在過去,擁有歐洲最強大工業能力和經濟實力的德國,一直是歐洲發揮地緣影響力的一大阻礙。當中有三大原因,一是德國的和平主義傾向,二是其對歐洲能源自主的漠視,三是德國因歷史原因不願在歐洲施壓他國的政治傾向。普京這一次揮軍,就衝破了頭兩個阻礙,使德國願意提供物質條件,帶領歐洲發展自身的軍力。

繼新冠疫情讓歐盟首次共同舉債,走向共同財政政策之路,普京的急進促成了歐盟各國的團結,突顯出其集體行動力,使歐盟擴張重新排上日程,洗刷了因特朗普政策、阿富汗撤軍等事件後遺留下來的美歐磨擦痕跡,重建了北約在歐洲的重要性,更迫使德國在歐洲軍事和外交扮演起更主動的角色。

如果沒有普京的進軍,歐盟正將進入就財政和法治等爭議的內鬨常態之中。有了俄烏之戰,才有此刻歐洲的地緣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