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禁俄羅斯能源進口 伊朗和委內瑞拉或漁人得利?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3月8日,在美國兩黨主要政客的壓力之下,美國總統拜登終於決定禁止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為表跨大西洋的團結,英國同時宣布將在本年內逐步淘汰俄國能源進口,而對俄國天然氣依賴尤重的歐盟委員會亦於同一天公布將在本年內把俄國天然氣進口減少三分之二的提案。在通脹高企之際,減少進口俄國能源的代價,似乎就是與美國交惡多年的國家修補關係。

俄羅斯每日的原油和石油產品出口超過700萬桶。相較於四分之一石油進口依賴俄國的歐盟國家,美國的石油消耗只有大約3%來自俄羅斯,因此其進口禁令對供應的實質即時影響有限。然而,人們對於對俄能源制裁將壓縮供應的預期,無可避免大舉推高能源價格。為了說服歐洲盟友加緊制裁,同時在中期選舉年中減低油價升漲,拜登當局似乎已下定決心用盡一切辦法彌補俄國能源的潛在缺口。

中東傳統盟友的離棄

根據《華盛頓郵報》的統計,目前已對俄實施各種制裁的國家每日從俄國進口大約480萬桶石油。如果這些國家最終都要全面禁止俄國石油進口的話,這個數字正是其他石油生產國需要增加的產油量。當中的首選莫過於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傳統盟友沙特阿拉伯和阿聯酋。據估計,兩國尚有每日約250萬桶的剩餘石油產能可供動用。

不過,華盛頓近年與兩國的盟友關係明顯走下坡,而這兩個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主要成員的國家也透過加上俄羅斯的OPEC+模式與俄國改善關係。根據《華爾街日報》報道,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Salman)和阿聯酋阿布扎比王儲穆罕默德(Mohammed bin Zayed al Nahyan)皆拒絕了白宮方面的通話安排,但兩人在俄國進軍烏克蘭之後卻曾與普京通電。

沙特王儲穆罕默德自異見記者卡舒吉(Jamal Khashoggi)2018年在沙特駐伊斯坦堡使館遇害後,被美國主流政壇排擠。雖然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並沒有因為卡舒吉事件而疏遠穆罕默德,但其支持也及不上同年11月普京與穆罕默德在G20峰會上擊掌大笑相迎所表達出來的熱切。2019年,美國對於疑背後得到伊朗支持的沙特石油設施攻擊,並沒有採取任何可見的報復行動,也使這些區內阿拉伯盟友認識到美國支持的不可靠。

與特朗普相比,拜登對沙特和阿聯酋更為冷淡。在2020年競選期間,為配合民主黨的人權牌,拜登曾稱將會把沙特當作一個「被國際社會放逐的國家」(pariah)。上台後,拜登也因也門戰事的人道主義壓力而限制了對沙特的軍火出口,同時也公開了美國情報部門認定卡舒吉之死是穆罕默德的決定的報告。

對於也門戰事,拜登上任後取消了特朗普時代對於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的「國外恐怖組織」認定。本年以來,胡塞組織首次對阿布扎比發動成功的致死襲擊,美國只表明重新考慮將胡塞組織加入恐怖組織名單之中,卻未有對沙特和阿聯酋提供更多實質支持,引來兩國不滿。

拜登要改善與兩國的關係,在國內政治的層面有明顯難度,特別是在民主黨高舉「價值觀外交」的氛圍之下。日前白宮發言人普薩基(Jen Psaki)就表明拜登未有改變把沙特當作被放逐國家的立場。

阿聯酋:胡塞武裝組織1月17日以無人機空襲阿聯酋阿布扎比、擊中當地的燃油設施,導致3人死亡。圖為1月22日,阿聯酋阿布扎比燃油設施遇襲後的情況。(AP)

另一方面,由於美國退出中東姿態明確,而且沙特等阿拉伯國家已積極修補與以色列、伊朗,甚至是土耳其等區內對手的關係,美國的支持已不太重要,沙特王儲穆罕默德在最近的一場訪問中就表明對他自己是否被拜登誤解「毫不在意」。

沙特、阿聯酋外交大門幾乎關上之際,拜登當局只好將眼光轉向其傳統敵人伊朗和委內瑞拉。據估計,如果美國針對兩國的能源制裁能得到解除,可分別釋放每日130萬桶和每日60萬桶左右的產能,局部補足俄國供應減少的燃眉之急。

伊朗核協議的未來或於本周揭曉

在伊朗核協議的層面,由於以逐步違反協議回應美國「極限制裁」的伊朗離足夠製造核武大概只得數周之遙,各界都認為如果協議不能在此刻達成,中東將掀起另一場核競賽。這個時機剛好與俄國進軍烏克蘭碰上,使美國有了更大的誘因向伊朗作出讓步,以增加國際能源供應。

3月7日,歐盟負責協調美伊非直接核談判的官員莫拉(Enrique Mora)就表示,在維也納已再沒有專家層級會議,也沒有正式會議,「未來數天將是結束維也納談判的政治決定時刻,其他只是雜聲」。隨着維也納會議的結束,多次作為美國及其傳統敵對力量中介的卡塔爾已傳出正為美伊雙方籌備直接談判,以解決一旦有共識之後的剩餘事項。由此可見,重返伊核協議的談判已進入尾聲。

從不同媒體的報道來看,拜登當局已願意對伊朗作出讓步,不過其讓步的規模尚不知道能否獲伊朗接受。《紐約時報》引述官員消息指,拜登當局已沒有要求伊朗方面以開啟就其導彈計劃和區內活動的談判作為重返核協議的前提;《國會山報》(The Hill)亦稱預計協議或能在本周內達成,而且部份基於核議題以外的制裁也將會被取消。同時,美伊之間亦可能會以交換囚犯的方式為雙邊關係降溫。

雖然拜登方面因美國法制的問題而未能給予伊朗下屆美國政府不會再退出核協議的保證,但其對伊軟化立場的行動似乎已準備了一段時間。根據《以色列時報》(The Times of Israel)的報道,美國對伊談判的前副特別代表尼普爾(Richard Nephew)早在本年1月已因為其對伊強硬的立場而調職。

俄羅斯方面看到美伊開始解凍的跡象,也將伊核協議與烏克蘭問題扯上關係。3月5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就表示,他希望得到華盛頓的書面保證,要求西方因為烏克蘭事態的對俄制裁不會影響到俄羅斯與伊朗的經濟和軍事合作。3月7日,拉夫羅夫與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Hossein Amir-Abdollahian)通話,雙方也強調重返核協議須保證所有簽約國「在所有領域的無阻礙合作上有同等權利」。

伊朗外長阿卜杜拉希揚2月7日在德黑蘭會見芬蘭外長後,向傳媒講話。(AP)

由於重返核協議預計會由俄國保有伊朗超出協議上限的濃縮鈾,俄國的支持極其關鍵。不過,同屬核武國的另外兩個簽約國英國及法國理論上都有扮演同樣角色的可能。而且,雖然阿卜杜拉希揚強調俄國的「同等權利」,但他在與拉夫羅夫通話的同一天也表明伊朗不會讓任何外部因素影響其解除制裁的國家利益。由此可見,如果美國的讓步足夠,伊朗很可能會成為這次烏克蘭局勢所引致的對俄能源制裁的首個受益者。

委內瑞拉制裁或終獲解

另一方面,美國在過去的周末也曾派出高級官員到委內瑞拉會見該國總統馬杜羅(Nicolas Maduro),是為特朗普當局2019年承認反對派國會議長瓜伊多(Juan Guaidó)為總統、並對委內瑞拉實施嚴厲制裁之後兩國的首次高層會面。

對於拜登當局的招手,馬杜羅表態甚為正面。他稱他已與美國官員就未來談判的議程達成共識,並指雙方會面「富有敬意、親切、非常符合外交禮節」。到3月8日,委內瑞拉當局就釋放了兩名在囚的美國人回國,以表明善意。

雖然馬杜羅政府素來與莫斯科關係密切,在俄國進軍烏克蘭之前,俄國副總理鮑里索夫(Yuri Borisov)就曾訪問加拉加斯(Caracas)並與馬杜羅會面,而馬杜羅上月亦曾兩度與普京通電,可是委內瑞拉的石油出口向來是美國能源產業鏈的一部分,若能在油價高企之際恢復對美出口,對該國經濟着益甚多,而且從馬杜羅自2019年以來以美元化控制國內通脹的政策來看,這位社會主義總統並非沒有務實的一面。

馬杜羅:圖為2021年2月17日,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在加拉加斯出席記者會。(Getty)

同時,由於反對派領袖瓜伊多已在委內瑞拉全面失去民意基礎,因此從現實政治來說,美國對委轉變策略也一直是時間問題。烏克蘭的局勢就為此提供了契機。這些都構成了此刻美委關係可望解凍的條件。

即使美國最終成功與伊朗和委內瑞拉破冰,對俄能源制裁的衝擊也不能即時獲得緩減。要重新實施伊朗核協議需時數月,需要經過解除制裁、運走超額濃縮鈾、封存離心機等程序,並不能即時增加國際市場上的石油供應。

而委內瑞拉的石油生產設施也一直因為技術人員流失等問題而日久失修,導致連年產能下降,即使能獲得歐美積極支援,也可能需要至少數個月時間才能逐步增加產量。

不過,此刻美國為制裁俄羅斯能源而四出奔走、不惜與伊朗、委內瑞拉兩個傳統敵對國家修好,已突顯出一點:美國已清楚知道自己強權不在,在國際舞台的現實政治之中,已不能再尋求魚與熊掌兼得,而要被迫作出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