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的兩個戰場

撰文:茅岳霖
出版:更新:

到3月8日,從2月24日開始的烏克蘭戰爭已經進行了約莫兩周。俄軍近兩周來從「維和」、「特別軍事行動」到近乎大縱深全面推進的變化,從兵貴神速到拖延戰機的一系列表現,及其戰法在烏克蘭的運用,都是值得留意的。
而莫斯科和基輔兩側的「輿論作戰」也幾乎成為覆蓋在戰場沙盤上的幻影,為此次危機增添奇觀。

俄軍調整軍事策略

在戰事開始之前,外界曾經對俄軍部署在烏克蘭東、北方向的至少五十多個「營戰術群」(BTG)抱有過高預估。很多人都以為俄軍以1,300輛到1,200輛各型坦克;3,400輛到2,900輛各型裝甲車輛;34處到28處地面衛星指揮部;1,800門至1,600門各型火炮,近600架各型航空器的巨大規模,可能會在烏克蘭展示出摧枯拉朽的軍力差。

2月24日俄軍的突然行動也讓外界以為烏克蘭將迅速被佔領。約在莫斯科時間上午7時許,俄羅斯國防部宣佈烏克蘭武裝部隊的軍事基礎設施、防空設施、軍用機場和航空設施因「高精度武器」而癱瘓,到9時,俄軍再次宣佈「烏克蘭武裝部隊的防空系統已被壓制」——都讓人以為俄羅斯會重演美國2003年在伊拉克戰爭中「20天攻入巴格達」的劇本,以至於「普京原要求3月2日結束戰事」的說辭一度得以廣傳。

但如今已然過去13日,從2月26日開始,外界發現逐漸發現俄軍在空中力量掩護下的行動似乎並不夠迅捷。沿公路高速機動的俄軍坦克及裝甲車輛,甚至出現因機械故障又或缺油而被拋錨路邊的窘境。俄軍空降兵雖然第一時間突入烏克蘭要害,但後續部隊未能跟上,導致突襲變成了緊急撤退。

與此同時,隨着烏軍不時能派出少量戰鬥機,又能擊落一些近地轟炸的俄軍戰機,這雖然並不改變俄軍長期掌控制空權的總體局面,卻也讓此前俄軍宣傳的「烏軍空中力量已被消滅」等宣傳落空。

俄、烏雙方雖然舉行了三次談判,但是就核心的領土等問題來說,雙方其實也沒法對話。(新華社)

更糟的是,相比俄軍戰果有限的局面,烏克蘭的抵抗也超乎了外界的預期。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當局非但沒有像想象的那樣迅速逃散,反而堅持到了第一批象徵性北約援助的到來。澤連斯基本人還藉助視頻等手段,意外提振了近兩年來因施政乏力、喪失對地方控制力而下跌的民意——這意味着俄軍雖然在戰場上具備相當大的優勢,但莫斯科依靠訊息轟炸等手段短時間瓦解烏克蘭戰鬥人員意志的計劃已經失敗

曾在烏東地區指揮民兵取得大捷,後被莫斯科召回並賦閒至今的俄方指揮官斯特列科夫(Igor Strelkov)認為,俄軍在2月24日於四個方向展開的突然襲擊,雖然在短時間內讓烏軍手足無措,但隨着突襲結束,以俄軍先頭部隊很快就開始面對佔據地利人和的烏軍。俄軍又因其「維和」需要,在重火力的施展上自縛手腳。導致哈爾科夫(Kharkiv)、蘇梅(Sumy)、馬里烏波爾(Mariupol)、別爾江斯克(Berdyans'k)等至少6座俄軍圍困的大城市可以持續抵抗,直至3月3日赫爾松(Kherson)才失守,是為俄軍攻克的首個主要城市。

隨着俄軍優勢兵力及裝備在烏克蘭的縱深穿插難以一時奏效,烏方也在2月28日之後的三次談判中有恃無恐。俄方的現況告誡所有人:如需促成談判有成,最好需要有效戰果。

實地戰場上的膠著

到3月上旬,俄、烏戰場的態勢正處於一種疲軟而萎靡的局面。在歷經了開戰後48小時間的所謂「大穿插」之後,俄軍暫停了這種缺乏後勤保障的快速挺進策略,轉為對主要城市穩扎穩打的策略,開始在頓巴斯、哈爾科夫、蘇梅、切爾尼高文浩等東南、東北、北各線以重火力攻擊各市的主要設施,試圖擊潰烏方對主要城市的掌控力。

可問題在於,即便全球輿論頻頻指責俄軍「轟炸平民」,即便俄羅斯在歷史上也確實屢有前科,但或許是出於對「同一民族」和基輔、敖德薩等沙俄/蘇聯歷史名城的關切,俄軍確實始終畏手畏腳,相較於美軍當年在兩三周內對伊拉克投放萬餘炸彈的規模,俄軍如今數百枚的規模,令美國國防部軍官都一再不解,多次質疑「俄軍尚未動用全部力量」

因此,如無意外,烏軍將繼續以主要城市為依託,對俄軍進行防禦戰,持續消耗俄軍後勤,同時讓俄羅斯蒙受西方制裁的壓力。俄烏兩軍大規模交戰的局面大概率不會出現。

與此同時,基輔也愈發積極地在另一個戰場展開攻勢:輿論場。

在澤連斯基穩定了烏克蘭民心之後,利沃夫的軍心也逐漸穩定起來。(美聯社)

輿論場:21世紀戰爭的新戰場

相較於戰場上的被動守勢,烏克蘭政府正在全球範圍內積極發動輿論戰,乃至善用西方社會的「政治正確」,通過社交媒體,藉西方各國民眾向其政府和企業施壓。在這一條「輿論戰場」上,烏克蘭完全佔據優勢地位。

由於澤連斯基一側在開戰不久即以堅守基輔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俄方宣傳的不實,這一優勢隨即被烏方轉化為攻擊的動力,並開始在「有圖有真相」、「所見即所得」的社交媒體上通過短視頻等手段展開有效反擊。只不過烏方宣傳過於誇大,譬如其「擊斃俄軍近萬人,繳獲裝備無算」等戰報可信度不高,這也讓外界難以進一步採信其戰果。

事已至此,本次俄烏戰爭的戰果似乎也能得出一個初步性的結論:俄軍已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依然具有戰略上的主動權,但他出動的兵力似不足以制服擁有四千萬人口的烏克蘭。至於烏克蘭當局,寄希望於北約、歐盟外援的它似乎也只能苦撐待變,在超級周期與「拉尼娜」引發的寒流中竭力堅持。

在俄、烏任何一方取得決定性戰果之前,雙方基於「輿論作戰」、訊息轟炸而來的另一條戰線將繼續附着在戰場上空,乃至造就比荷槍實彈影響更為深遠的戰場。而相較於過往十餘年互聯網時代發生在中東、非洲各地的戰爭,此次爆發於歐洲的白種人戰爭,也讓它在社交網絡上獲得了空前的關注度,並以民意的方式,向各西方民選政府施加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