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拜通話|世界兩強格局的認定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拜登3月18日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通話。按照雙方通稿的主調來比較,中方較傾向將此次對話的重點放在中美關係之上,美方則強調烏克蘭局勢的主題。

美國的通稿遠遠比中方簡短。相較於中方通稿以中美關係和烏克蘭局勢作主題,白宮的說法則只指「對話集中俄羅斯對烏克蘭未經挑釁的入侵」。美方稱拜登闡述了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對於此次危機的觀點,詳細解說了他們阻止和回應俄國入侵的努力,當中包括對俄制裁。拜登同時也描述了如果中方對俄國作出實質支持,將會遇到的後果。

跟此前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Jake Sullivan)與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意大利羅馬長達七小時的會面一般,白宮將對話的重點包裝成美國對於中國實質援助俄國的警告。兩國如何重申要管控好雙方的競爭、保持開放溝通渠道、責成兩國工作團隊跟進領袖對話結果等等恍惚只是例行公事。

雖然如此,根據白宮高層官員對媒體的表述,拜登只是向習近平溝通了美方在烏克蘭戰事上的立場和行動,並沒有要求中國介入,而對於中方會否實質支援俄羅斯,該名官員則不予置評,亦沒有提出與此前不同的美方評估。說穿了,這次對話就是沒有保持溝通以外的實質結果。

不少人認為,美國發布俄國尋求中方支援,以至中方願意提供軍事援助的消息,是一種企圖把中國外長王毅口中不是當事方的中國拉下水的行動,也透過強調中俄的緊密關係在對俄觀感嚴重負面的西方各國進一步破壞中國的形象。中方對於這些說法早就視之為假新聞炒作。

中美關係:圖為新華社提供的圖片,相中美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2022年3月14日與中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意大利羅馬會晤。這是俄烏2月24日開戰以來,中美最高層級官員的會晤。圖為雙方代表團會面地點——卡瓦里列希爾頓酒店(Cavalieri Hilton hotel)。(AP)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宣傳也突顯西方對於中國是唯一能有效左右烏克蘭事態發展的國家的認定。

在烏克蘭戰事開展之後,「唯有中國能制止俄羅斯」的討論常常見於西方媒體之上。這種認定和期待在歐洲更為明顯。例如歐盟外交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就曾向西班牙媒體表示,只有中國能夠作為俄烏和談的中介人,歐美並不能扮演這個角色。同時,一些主張歐洲對俄作出能源制裁的論調,也認為歐洲不能希望中國最終能叫停俄國軍事行動,因此只能由歐洲自行出手。

相較之下,美國的擔憂則側重於如果中國在經濟甚至軍事上實質支援俄羅斯會造成什麼影響,因此經常提到在北京冬奧開幕式時習近平與普京發表的「兩國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的聲明。因此,美國對於中國的宣傳和外交行動集中於警告中國不要實質支援俄國。

雖然這兩種角度並不一樣,但其對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關鍵地位的觀點卻是一致的。在西方極限制裁俄國、軍備源源不絕送進烏克蘭而未能有效左右戰局之際,這種對千里之外的中國角色的強調,其實已承認了美國權力不足的事實,也確認了美國之外尚有中國作為對等強國的認知。

但這種認知的實踐,在西方的眼中,仍然呈現出陣營對抗的邏輯:到底中國要站在俄國一方,還是歐美一方?然而,事實上,如果中國走進這種陣營對抗的邏輯當中,烏克蘭最近的這一波衝突即使有可能得到解決,烏克蘭問題卻仍然存在,甚至會因此而惡化,因此這絕不是根本的解方。但在西方困在陣營對抗邏輯不能自拔的當下,中方能提出的就只能是即時性解決烏克蘭人道危機的手法,也即是王毅此前提出、習近平再向拜登提及的「六點倡議」。

普京:圖為2022年3月18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出席紀念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的活動。(AP)

在習拜通話之中,習近平就呼籲,除了俄烏對話之外,美國和北約也應該同俄羅斯開展談對話,解決烏克蘭危機的背後症結,化解俄烏雙方的安全憂慮。他亦指出,作為大國領導人,中美領袖要考慮的是全球穩定和幾十億人民的生產生活。言下之意,就是俄烏問題的解方不只是要考慮到俄烏,還是考慮到其全球影響。

因此,習近平就表明「實施全方位、無差別制裁,受罪的還是老百姓」,並指出「如果進一步升級,還會引發全球經貿、金融、能源、糧食、產業鏈供應等發生嚴重危機,使本已困難的世界經濟雪上加霜,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希望拜登代表的歐美國家能夠「拿出政治勇氣」,「為和平創造空間,為政治解決留有餘地」。

習近平更以「解鈴還須繫鈴人」之語呼籲美國認清自己在這次俄烏衝突背後的角色,要以「相互尊重、摒棄冷戰思維、不搞陣營對抗、逐步構建均衡、有效、可持續的全球和地區安全架構」的方式去解決問題,稱這才是「長久之道」。

這一種論述所顯示出來的是,中國雖然無論在實際上,還是西方認知上,已了世界兩強之一,但在中國當局的眼中,這種冒起不只是以往兩強格局的角色轉換,而應該是這種格局本身的轉變。對於這一點,從西方對俄國的極限制裁,以至其對中國角色的討論和焦慮來看,他們還沒有看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