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頓巴斯之戰的四個可能發展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4月18日,重新部署好的俄軍據報已正式開展了針對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全面攻勢。烏方安全部門指,俄軍在頓巴斯的頓涅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gansk)戰線,以至東北部哈爾科夫(Kharkiv)一方等整條俄烏對峙前線都已開始行動。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將此稱「頓巴斯之戰」。

這一條戰線分成三個部份。一是頓巴斯地區兩個由俄羅斯承認的分離主義「共和國」;二是俄方此前未能攻下的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東南方的東北前線;以及從南部克里米亞往北及東開展的南方戰線。

根據美國的情報,俄方在頓巴斯地區已有76個營戰術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簡稱「BTG」),而每一個BTG大約有800至1,000人。如果我們以俄國開戰至今大約有4萬兵員因戰死或受傷而未能上陣的估算來看,可見俄國已將軍隊主力放在頓巴斯地區。

隨着俄方放棄圍攻基輔,將其戰略目標收縮至烏克蘭東部,俄軍的戰線長度已大大收縮,不必從俄國繞到白羅斯再從北方進入基輔周邊,而能直接依靠俄國領土或俄國自2014年已實然控制的土地上的交通設施行軍,大大減少了物流的難度。同時,烏東地勢以平地為主,與基輔以北容易遭到埋伏的森林地帶不同,也削弱了烏軍以輕型武器突襲俄軍的優勢。

這個似乎有利俄軍的新形勢,大概會有四種不同的可能發展。本文從對俄軍最不利的可能情況開始作分析。

截至4月18日的戰爭形勢。綠圈地點為戰況尤為激烈處;北部藍色地域可算是俄方「以前」的前線地段。(ISW)

一、俄烏陷入長久消耗戰

首先,歐美各國也知道戰爭形勢的轉變,因此,除了容易使用、便於攜帶等反坦克、地對空導彈之外,各國也開始輸送坦克、榴彈砲、包括坦克在內的裝單車、直升機、雷達系統、反導彈系統、自殺式無人機等等的武備,以幫助烏軍更有效在新的環境中抵抗俄軍的炮擊和地面及空中攻勢,甚至主動襲擊俄國境內的前線基建——俄國近來已多次指控烏軍越境攻擊俄國境內目標。

在西方源源不絕的對烏支援下,如果俄羅斯無法迅速達成其軍事目標,宣告結束「特別軍事行動」的話,雙方有可能會進入一場漫長的消耗戰之中。且由於俄國欠缺足夠的專業軍人進行長久作戰,加之西方制裁對其國內經濟的長遠影響,一場讓普京難以抽身的消耗戰,將是對俄國極其不利的發展。

雖然烏克蘭直至18日才正式宣稱俄國全面展開其烏東攻勢,但從俄國此刻在該地周邊的進攻來看,其速度大概似乎不會比此前基輔周邊的迅速。例如哈爾科夫東南四萬人小城伊久姆市(Izyum)已被攻打數周,卻尚未攻下,而俄國在烏國東北一線的多個小城、小鎮也出現俄烏兩軍爭持良久的情況。

烏國各地呈報的軍事活動,當中可見俄方在烏東的活動尤為頻繁。(liveuamap)

二、開通克里米亞「陸橋」之後鳴金收兵

而為了避免陷入消耗戰,一個對於俄國而言無論是長遠還是短期而言都有利的策略,就是在攻下烏國南部亞速海(Sea of Azov)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Mariupol)後宣布已達成戰略目標,大幅減低攻勢,並促請烏方認真地回到談判桌上。

目前,被圍攻超過一個半月的馬里烏波爾已進入了落後俄軍手中前的最後階段,守軍只集中在港口附近的亞速鋼鐵廠房地區一帶,利用該地複雜的地道作最後的抵抗。無論俄軍最終會否如烏方所言出動重型炸彈強力消滅守軍,馬里烏波爾港口的失陷只是數天或最多數周時間的問題。

奪得馬里烏波爾之後,配合克里米亞的俄軍已奪得黑海口關鍵城市赫爾松(Kherson),以至扎波羅熱(Zaporizhzhia)以南第聶伯河(Dnieper River)南岸的大片土地,俄軍將完全開通俄羅斯、頓巴斯直至克里米亞的陸上通道,將亞速海變為內海,使整片土地更易防守、補給,並解決克里米亞的供水問題。

而馬里烏波爾作為極右軍團「亞速營」的基地,這也能供俄羅斯宣示「去納粹化」目標達成,以作為暫且收兵的理由。

這個時候停戰,一方面已足俄國以強勢地位開展更積極的談判,另一方面也能夠換得更多增加部署的時間。

馬里烏波爾的戰勢圖:右邊的綠圈是亞速鋼鐵廠房地區的所在地。(ISW)

三、奪取整個頓巴斯

由於目前俄國已明確將「解放頓巴斯」訂為主要目標,而其所承認的「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所宣稱擁有的領土包括整個頓巴斯地區,並非止於「兩國」在此次戰前所實際控制的範圍,因此,俄國有可能會在攻下馬里烏波爾之後分出人力集中兵源攻下所有頓巴斯兩省土地後,才願意收兵。

如此施行,雖然會冒上一定程度陷入消耗戰的風險,卻能以武力實現頓、盧兩地分離主義者的主權聲稱,更切合俄方最新宣示的戰爭目標,也能在談判桌上爭取到更多的籌碼。

根據數周前烏克蘭在談判桌上的還價,烏方只願針對克里米亞和2月24日開戰前頓、盧分離主義者實際控制的地區展開15年的後續磋商。如果俄國能透過武力製造出更多由俄方或親俄力量實控的土地,並以停火作條件試圖交換烏方願意重新審視這些地方的未來主權地位,這無論如何也是一個可觀的戰果。

頓巴斯地區實際控制區的地圖:圖中灰色界線內為頓巴斯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兩省,紅色地圖為分離主義者在本年2月俄方未開戰前的實際控制區,其餘(黃與白)皆為烏國政府所控。(Wikimedia Commons)

四、消滅烏克蘭精英軍力

不過,從俄國目前的行軍攻勢來看,其目標似乎是要對在頓巴斯地區與分離主義者交戰良久的數萬烏克蘭「聯軍行動」(JFO)精英部隊,展開「三面包炒」的攻勢,迫使該部隊死戰到最後、投降或冒險從狹窄退路逃走。

這三面攻勢,一是哈爾科夫東南一帶的東北戰線,二是頓巴斯的東部戰線,三是俄方攻下馬里烏波爾後北上的南部戰線。當中,在開戰以來最為成功的南部戰線可能是最重要的。俄國在本月上旬就任命了原負責領導南部戰線的將領德沃爾尼科夫(Alexander Dvornikov)作為全個對烏戰爭的領導。

在攻下馬里烏波爾之後,俄軍有可能沿着第聶伯河北上,試圖奪得扎波羅熱,甚至是烏克蘭第三大城第聶伯(Dnipro),或者至少是這段南北向河道的東岸。這一方面能構成俄烏兩軍隔河對峙的形勢,對兩邊防守既有土地都有利;另一方面則能在西邊戰況穩定下來之後,配合東北戰線伊久姆市一帶的俄軍,以至頓巴斯東線的力量,三面包抄中間的「聯軍行動」部隊,殲滅或擊敗此精銳力量,以達成普京口中的「去軍事化」目標。

如若事成,俄軍將佔有烏克蘭東部的大片土地,且有往西繼續攻勢的可能。在此時,仍然停留在白羅斯內的俄軍,更可被再次用為進攻基輔的工具。而失去「聯軍行動」部隊的烏克蘭也將士氣大挫,難免不在談判桌上作出更具體和實際的退讓。

至於這幾個可能發展哪一個會成為事實,相信在數周內即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