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經濟規模超宗主國英國 「致命」弱點決定與中國距離 | 經略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根據國際貨幣組織(IMF)統計的GDP數據,曾經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早在2021年第四季度就在GDP上超過了英國。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印度的經濟優勢進一步擴大,校正後名義GDP達到8547億美元,而英國同期僅為8160億美元。也就是說,以美元計價,印度GDP已經超越英國。長期排名前五的英國,則將在今年落至第六位。

這還不止。FM預計,印度2022年全年GDP規模會繼續領先於英國。2022年全年GDP增長將超過7%。英國的經濟已然停滯不前,第二季度GDP以現金計算僅增長1%,經通脹率調整後更是出現了0.1%的萎縮,導致該國與印度的差距進一步拉大。

英國商會(BCC)發布的最新預測指出,英國經濟將在2022年底前陷入衰退,通脹率將飆升至14%,經濟疲軟將持續至2024年。該機構稱,英國2022年GDP預期增長為3.3%,顯著低於2021年的7.4%,同時預計2023年GDP增長為0.2%,2024年為1%。

下圖:印度(藍線)與英國(黑線)的GDP年增長率對比

一高一低之下,IMF預期,至2027年,印度的經濟體量將比英國高出20%。對於新晉上任的英國首相卓慧思(Liz Truss)來說,接管了一個通脹率處於40年來高位、經濟衰退風險不斷上升的國家。從長期第五大經濟體落到第六位,對於新首相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局面。

印度經濟居G20之首

印度中央統計局8月31日公布,今年第二季度印度經濟規模約為36.85萬億盧比,按年增長13.5%。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增速是二十國集團(G20)本季的最快增速。雖然這一增速低於此前的預期。此前對經濟學家調查的經濟增速預測中值為15.3%,印度央行預計為16.2%。

當然,按年增速如此之高是因為去年的低基數。去年二季度印度正處於第二波疫情的衝擊之中。2021年4-6月,印度遭受因Delta引起的第二波疫情衝擊,疫情在5月達到高峰,到6月底疫情才有所緩解,包括製造業和服務業在內的支柱產業受到嚴重影響。到了今年,疫情影響淡出,服務業迅速復甦,對經濟貢獻良多,農業和服務業「報復性反彈」。加之,從去年底開始,印度基本取消了疫情的管控措施,所以服務業得以快速復甦。數據顯示,4-6月份,印度服務業按年增長了25.7%。星展銀行(DBS)高級經濟學家拉奧(Radhika Rao)表示,服務業對4-6月的經濟增長貢獻超過三分之二。

下圖:印度2012年至2022年(每年)GDP增長

雖然單一季度有數據因素,但亦不可抹殺莫迪在經濟領域的所為:首先,印度在莫迪治下進行了「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對外開放。對內,莫迪進行了GST稅改(商品與服務稅法案)、農業改革,甚至連廢鈔這樣的極端手段都做了。阻力之大可想而知。GST稅改是印度獨立以來最大規模稅改,去年的農改更有大量印度農民持久性抗議,最後迫使莫迪政府不得不一定程度讓步與妥協。

對外,憑藉自身14億的市場及眾多年輕勞動力,加大外資吸引力度,並利用中美交鋒的國際大環境,積極吸引外企入印度投資辦廠。

其次,印度大搞基建。也就是推進傳統的「鐵公基」建設,新建鐵路、鐵路電汽化改造、單線改複線、推進城市化。印度的水泥與鋼鐵生產都達到了世界第二,雖然只有中國的1/10,但絕對數量已經非常可觀。這一點,印度搞得還算是成功的。

再有就是推進「印度製造」,雖然成效一般。服裝、紡織、鞋子這類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還是敗給了越南與孟加拉,印度只獲得了一些電子產品的組裝產業。莫迪原本的目標是將製造業佔GDP比重提升到25%,結果反而從16%降至了14%,製造業就業減少了一半,沒有就業導致上千萬人跑回農村務農。事實上,低端製造業無技術門檻,印度理應有優勢,但確實存在大量組織實施問題。

印度在服裝、紡織、鞋子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印度還是敗給了越南與孟加拉。(Getty)

對於印度而言,只要繼續做大基建,利用自身體量吸引吸引外資,紮實推進低端製造業,再做一些房地產推進城鎮化, GDP必然是上漲的。主要原因就是印度體量在這裏,要實現一定程度的發展,不會是問題。

印度經濟結構的致命短缺

經濟快速增長,讓印度政府顯得十分有信心。印度總理莫迪8月15日甚至為印度何時成為發達國家定下了時間表。他說:「我們必須在未來25年內,在我們有生之年,把印度變成一個發達國家。」但顯然,莫迪是過於樂觀了。

印度的通脹和出口,受外部世界不利影響明顯增大。國際大宗商品的價格上漲,印度國內的通脹居高不下。通貨膨脹難以控制是印度經濟發展中的「老問題」了,尤其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尤為突出。上半年印度通脹躥升明顯,印度政府已出手加大干預。印度央行從5月份開始加息3次,累計140個基點,基準利率水平已經回到疫情前。同時,包括歐美等國在內的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長前景黯淡,印度的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由於出口放緩,印度貿易逆差從6月的261億美元進一步擴大至7月的300億美元。從7月份開始,印度經濟增長步伐已經明顯放緩。

法國興業銀行經濟學家庫納爾·昆表示,有跡象表明經濟重新開放所產生的增長強度正在減弱。目前增長態勢可能是短暫的,因為更廣泛的重新開放影響在減弱,同時該國正在努力應對更高的借貸成本、通貨膨脹和高企的失業率及應對全球經濟衰退。

但這些都是這一段時期的問題。長遠看印度經濟,存在結構性的致命缺陷。從具體案例就可見。

印度新冠病毒感染人口以日均30萬的檢出量增長,醫院的牀位和製氧機等設備早已經無法應對湧入的新冠病毒感染者。面對性命攸關的醫療器械產品需求,印度本土企業無能為力。此前印度已經從海外市場大量採購醫院用消毒設施,病毒檢測試劑等產品,它的本土醫療物資廠商遠不足以滿足疫情期間的需求。這就是問題。

製造能力的匱乏,是印度經濟結構的長期問題。它以軟件外包等服務產業融入世界經濟,而缺乏製造業的根基。在疫情期間,這是一種致命的缺陷。

中國和印度都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左右開始深度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採取了關稅減免、非關稅壁壘取消等貿易自由化措施。但中國和印度在產業發展路徑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餘淼傑指出,這是中國和印度經濟今天差異巨大的原因之一。

「中國90年代的改革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加工貿易的形式逐步融入全球貿易一體化。加工貿易的附加值比較低,但是能創造大量就業機會,並很好的解決了第一桶金的問題,為未來的工業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反,印度90年代看不起加工貿易,優先發展軟件等服務業。這隻能解決一小部分白領的就業,沒法實現大多數工人階層的就業。這也造成中國和印度的製造業今天不能同日而語。」

2009年,中國製造業增加值是印度製造業增加值的7倍(1.61萬億美元/0.23萬億美元);十年後,儘管莫迪大力提倡印度製造,這一差距反而擴大至9.7倍(3.82萬億美元/0.39萬億美元)。在當今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中,印度的製造業水平和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四國均有顯著的差異。

下圖:印度(藍棒)與越南(黑線)2019年2022年製造業GDP比較

印度成為下一個製造業大國的可能性不高。餘淼傑認為,相對越南、孟加拉等國,印度已經沒有相對優勢,它的人口紅利被種姓制度等問題所侵蝕。此外,從企業經營的角度,穩定的秩序是發展製造業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在疫情期間,印度仍然放任數以百萬計的人集聚參加大壺節,印度公共治理能力不足問題是很嚴重的。

雖然,印度的GDP總量先後超過了意大利、法國等一眾國家,如今也超過了其殖民時代的宗主國英國,已經位居世界第五。但其實從最近五年的經濟對比來看,中國和印度之間的實際GDP差距是在擴大,而非縮小。餘淼傑認為,中印經濟規模的差距會隨時間推移而越來越大。「現在中國經濟規模是印度的4.5倍左右,到『十四五』結束的時候可能會達到5.5倍。」薄弱的製造業將是印度長期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