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拜登、默克爾與澤連斯基同提「核戰」:誰能阻止普京按下按鈕?

撰文:劉燕婷
出版:更新:

自9月以來,俄軍在烏克蘭戰場持續失利,伊久姆(Izium)、利曼(Lyman)等前線重鎮再度易主,赫爾松(Kherson)亦開始了戰線收縮。負面軍情排山倒海而至,對反動員輿論未平、甫承認「四地公投」的俄羅斯來說,不啻是一大的政治負擔。

在此氛圍下,外界漸有談論俄羅斯「可能核冒險」的聲音,就連俄羅斯內部亦傳出了鼓吹使用核武的言論。例如利曼失守後,車臣領導人卡德羅夫(Ramzan Kadyrov)便於10月1日在Telegram上發文,「在我個人看來,應該採取更嚴厲的措施,甚至在邊境地區宣佈戒嚴,及使用低當量(low-yield)核武器。」

對此,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於10月3日回應稱,卡德羅夫有權發表意見,但俄羅斯的軍事做法不應受情緒驅使。佩斯科夫指出,應對核武器問題採取「平衡的態度」,而不是基於情緒,且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基礎都已在俄羅斯的核理論中確立。

當然,如此發言並未杜絕俄羅斯使用核武的可能,而是意在替卡德羅夫的發言降温。一來,9月21日普京(Vladimir Putin)宣佈戰爭動員時,便曾宣稱「將用一切手段保衛俄羅斯和人民」,俄羅斯前總統、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傑夫(Dmitry Medvedev)亦曾於9月28日表示,俄羅斯有權在必要時使用核武器;二來,所謂「俄羅斯的核理論」,也是允許在「外力使用常規性武器對俄羅斯聯邦進行侵略、導致國家生存受到威脅」後,進行核打擊。

故即便佩斯科夫的發言看似有意緩和「核風險」,其實依舊保留了俄羅斯使用核武的政治空間。而伴隨戰局持續變化,近期又有三位國家領導人對核戰提出了示警。

2022年10月4日,一名被徵召入伍的俄羅斯人在俄南頓河畔羅斯托夫(Rostov-na-Don)一個靶場攜帶彈藥。(AP)

三位領導人的核戰敘事

首先,是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9月27日,其曾呼籲西方國家認真對待普京的言論,即21日宣佈戰爭動員時,普京對西方「核勒索」(nuclear blackmail)的批評,以及宣稱「將用一切手段保衛俄羅斯和人民」的表述。彼時默克爾指出,不要認為普京的言論是虛張聲勢,嚴肅對待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政治智慧的象徵,有助保留行動或制定新策略的空間。

10月6日,默克爾二度公開呼籲「只有在俄羅斯的參與下,歐洲才能實現持久和平」,同時再次呼籲各方認真看待普京的言論,「我們都被強烈建議應認真看待這些說話,而不是從一開始就將其歸類為虛張聲勢」。

第二位則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10月7日,拜登在紐約民主黨活動中表示:「自甘迺迪時代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以來,我們一直都沒遇過可能發生(核)末日的情況。」其隨後警告,若普京於俄烏戰場使用戰術核武,結局可能就是世界末日。如此表態,是拜登迄今就核風險作出的最嚴厲評論。

2021年12月,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卸任前,在柏林發表演講。(Getty)

最後一位則是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10月6日,其呼籲北約應「先發制人打擊」(Preemptive strikes)俄羅斯,以嚇阻普京對烏克蘭使用核武,「北約必須做些什麼以防止與嚇阻俄羅斯使用核武。重要的是,我必須再次強調我對國際社會的期望,先發制人打擊、先發制人行動,這樣俄羅斯就會知道他們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而不是反過來,先等核武攻擊,接着說他們身上會發生什麼事情。」

然此一說法引發了不小的爭議。先是俄羅斯外交部指控澤連斯基試圖挑起核戰爭,佩斯科夫亦隨後表示,世界各國都應重視澤連斯基的聲明,尤其是美國、英國與歐盟,因為澤連斯基的呼籲「無異於號召世界大戰」。

對此烏方發出澄清聲明,稱澤連斯基是希望北約與西方在俄羅斯全面入侵前「實施預防性制裁」,並保證烏克蘭「絕不會呼籲使用核武」。澤連斯基本人亦在10月7日表示,自己的原意是加強制裁,之所以引發誤會是翻譯問題,以及俄羅斯的誇大渲染。澤連斯基接着指控,是俄羅斯官員屢向公眾「放風」使用核武的可能,「即便他們未準備好,而且不肯定是否真的動用核武,光是討論就非常危險。」

綜上所述,三位領導人的核戰敘事互有差異,而導致此一現象的關鍵,是三人對俄烏戰爭的迥異認知。

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格羅西(右)10月6日再次訪問基輔,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會面。(AP)

普京的核戰算盤

在默克爾看來,歐洲的和平穩定不能排除俄羅斯參與,故其一向力主穩定歐俄關係,也推動了北溪-1與北溪-2的建成、俄烏洽簽《明斯克協議》。如今眼見俄烏戰爭撕裂歐俄秩序,其自然不樂見局勢惡化,故要呼籲外界重視普京講話,並主張「核威脅並非虛張聲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默克爾代表了要對俄烏戰爭「止損維穩」的聲音,認為對俄羅斯的懲罰與反制、對烏克蘭的援助與支持,不能凌駕在歐俄關係的整體大局上,更不能以打破核禁忌為代價。

至於拜登與澤連斯基則代表了「打落水狗」的相反聲音。對拜登來說,俄烏戰爭是拖垮俄羅斯的天賜良機,軍事、經濟場域如此,輿論宣傳亦然,故所謂「世界末日說」並非意在緩和局勢,而是要借「俄羅斯威脅論」的模式,對普京政權進行輿論放血;澤連斯基則是已在西方支持下「打出威風」,如今正是亟欲對俄報復的激動時刻,故會藉着俄羅斯「可能核冒險」一說,要求北約對俄羅斯「先發制人」。兩人看似都示警了核風險,其實目的都是利用「核戰」的輿論熱度,達到軍事與政治目的,讓俄羅斯更加腹背受敵,畢竟若要緩和局勢,美國只要減少北約對烏克蘭的援助、烏克蘭也宣佈重返談判桌即可,但雙方顯然都沒有這麼做的打算。

而正因默克爾的聲音是少數、拜登與澤連斯基反是多數,莫斯科的核冒險可能正在上升。對俄羅斯來說,核武原本只是「虛張聲勢」的存在,意在嚇阻北約派兵介入烏克蘭戰場,而非真要用來決一死戰;但伴隨北約軍備與情報系統實質下場參戰、俄軍戰情失利頻傳、國內反動員與反戰敗聲浪湧動,這一選項開始有了「假戲真做」的可能。

2022年9月30日,左起由俄羅斯委派的赫爾松州首長薩爾多(Vladimir Saldo)、由俄羅斯委派的扎波羅熱州首相巴利茨基(Yevgeny Balitsky)、俄羅斯總統普京、頓涅茨克領導人普希林(Denis Pushilin)及盧甘斯克領導人帕舍尼克(Leonid Pasechnik)出席協議簽署議式,並一同向在場人士揮手。(AP)

從普京的視角來看,決定是否動用核武的關鍵,恐怕不是發動核打擊後的可能死傷,也不是核武庫的可用彈頭數,而是使用核武對政權存續的正反助益。平心而論,就眼下局勢來看,使用核武與否,普京政權都有被推翻的可能:如若前線持續失利,導致頓巴斯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被截斷,則赫爾松與克里米亞(Crimea)的失守恐怕只是時間問題,在此情況下,再不用核武或其他方式取得前線優勢,強硬派的不滿或將升高為對普京政權的反噬;但若普京決定發動核打擊,取得前線優勢,其結果必然是讓俄羅斯面對更嚴峻的外交環境與制裁泥淖,則部分西化派精英亦可能響應西方號召,策動「顏色革命」推翻普京政權。

故使用核武與否,存於普京一念之間,也就是其對局勢變化與自身政權韌性的動態評估。若普京認為強硬派逼宮的可能性小於「顏色革命」,則不論俄軍如何潰退,其都不會貿然對烏克蘭發動核打擊;反之,若普京認為前線失利已然危及自身政權,必須祭出核武以換取權力鞏固,則其恐怕也不會猶豫太久。畢竟普京的垮台意味着兩種極端結局:若由強硬派接手政權,則俄軍在烏克蘭核冒險的概率只會上升、不會下降;若由西化派掌政,俄軍恐將直接停戰與烏克蘭和談,最終不僅四地公投結果可能作廢、也可能失去克里米亞。故與其由他人按下按鈕、或讓俄羅斯徹底輸掉2014年以降的戰略獲益,還不如自己來按。

當然,眼下局勢應還不到核冒險的時候,如今俄羅斯「放風」使用核武,大體仍是「虛張聲勢」策略的體現,目的是恐嚇北約放棄對烏軍援,從而迫使烏克蘭坐上談判桌,進行某種實質妥協。然若默克爾的「止損維穩」始終無法成為主流、甚至連與美烏的「打落水狗」平分秋色都做不到,則俄羅斯恐會加大嚇阻姿態,例如開始進行核戰相關演習、動員核打擊相關部隊等。而一旦局勢寸寸滑向核冒險的泥淖,最終恐怕便難以避免「弄假成真」的結局。

【普京與核武Q&A】

默克爾與拜登、澤連斯基分別代表何種對俄立場?

止損維穩、打落水狗

普京對使用核武的關鍵考量為何?

是否有助己身政權存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