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將何去何從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無論本周是誰接任首相,都必須承認,提高英國經濟增長率並沒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

作者:陳士銘,新加坡自由撰稿人

上周,卓慧思迫於「迷你預算案」所帶來的政壇風暴,終於宣佈辭去保守黨黨魁和英國首相一職,各方的矚目焦點都放在誰將成為下一任首相。可是不管是誰接任,英國的經濟困境都不會迎來一線曙光;相反的,在當前全球政經環境嚴峻的大環境下,下一位英國首相恐怕依舊與卓慧思一樣,會面對極為棘手的國家經濟問題。

卓慧思的「迷你預算案」很大程度上凸顯英國在退出歐盟後,當地政客要為國家經濟探索出一條新路的迫切性。9月初剛上台的卓慧思,在集中處理好英國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的國喪後,就很快地在同月23日推出將於明年4月財年開始時正式實行的「迷你預算案」。

卓慧思政府的本意是希望通過預算中堪稱近30年以來最大的減稅計劃,以及鉅額的能源支出補貼,促進英國在疫情衝擊後經濟的迅速復甦,其中的盤算是如果稅基和稅源得以擴大,減稅和支出金額長遠來看也可以賺得回來。

可是市場顯然對於「迷你預算案」的盤算並不買賬。英國債市與匯市在預算案出爐後迅速崩盤。9月26日,英國30年期國債的利率狂飆200多個基點,從3%一度升至接近6%;英鎊匯率狂跌10%,兑美元一度險些平價,創紀錄低水平。到本月初,借貸利率成本飆升,更造成英國很多家庭無法獲得房貸,以及養老基金瀕臨崩潰的境地。

卓慧思與關浩霆推出的「迷你預算」直接導致英國股債滙巿跌崩,觸發下台風波。圖為2022年9月30日,英國首相卓慧思(左二)及財相關浩霆(左三)身在國會下議院。(AP)

根據卓慧思一度不以為然甚至還嗤之以鼻的正統經濟學派的說法,這次大膽預算嘗試為富人減稅,還對能源支出進行無限制的補貼,與此同時卻沒表明補貼所需的資金從何處來,也沒擬出如何處理預算案對公共財政的影響。這一切還要在俄烏衝突嚴重升級,帶來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飆漲,以至於通貨膨脹飆升的情況下進行,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做法。

沒有人否認英國需要經濟增長,特別是2016年宣佈脱歐後,失去歐洲大陸支援和依靠的英國,更把提高增長率視為頭等大事。可是在2020年冠病疫情衝擊下,英國政府為避免經濟陷入惡性衰退,向國民發放大筆補貼,加上今年以來能源和大宗商品進口成本激增,如今正面臨佔國內生產總值近10%的政府預算和經常賬戶赤字。在如此嚴峻的情況下,單靠卓慧思寄予厚望的減稅以及提供大筆支出,恐怕無法帶來預期增長效果,反而難免引發一連串震盪。

無論本周是誰接任首相,都必須承認,提高英國經濟增長率並沒有立竿見影的靈丹妙藥。英國經濟的一連串問題,其實可從2012年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增長委員會發表的一份經濟總檢討報告,以及最近該學院的經濟師與決議基金會合作編寫,一份關於提高英國經濟增長率研究報告所提出的建議,以及至今取得的成效中看出來。

英國前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宣布放棄角逐黨魁後,巿場應聲造好。(AP)

兩份報告提出英國要提高經濟增長率,必須多管齊下,包括提升英國人的技能,特別要專注於改善學校的教育質量;改進基礎設施;促進創新以及鼓勵企業投資等幾項。

從英國目前的情況看,這些指標狀態其實都欠佳,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英國的基礎教育過去12年的記錄不甚令人鼓舞,自2010年以來,政府投入學校教育的實際開支一直在回落。英國基礎設施建設進展緩慢,例如英格蘭以北的泛奔寧鐵路(Transpennine railway)項目,就因多年的舉棋不定,導致工程延誤、資金浪費,以至於最終定案比原先的規模大幅度縮小。

至於創新和企業投資問題,則恐怕多少與脱歐帶來的衝擊有關。儘管英國擁有世界一流大學,這些頂尖學府也的確締造了一系列難得的研究成果,但外界一般不知曉的是,英國缺乏風險投資的資金,這些突破往往都沒有走到商業化的關鍵一步。

財相侯俊偉(Jeremy Hunt)是辛偉誠支持者,預料將會留任。(AP)

隨着英國退出歐盟,英國學府要從歐盟招募教師正變得越加困難,科學界也面臨被排除在展望歐洲(Horizon Europe)資助計劃之外的威脅,可能對於促進創新經濟都產生消極影響。

在鼓勵企業投資方面,英國企業的國內投資不只遠低於美國,也低於德國或法國。減稅對英國企業是重要考量,但它們更重視政治和經濟穩定。過去圍繞在歐盟去留爭論不休以至於最終脱歐的15年裏,英國顯然沒有提供當地企業想要的理想經商環境。在當前政治不確定性依然存在的背景下,企業的國內投資意願毋庸置疑也不高。

綜合上述,英國新首相要再提振經濟,與其從簡單的財政措施着手,還不如專注於修補經濟問題中的幾個環節缺口,或許才會看到一些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