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關係恢復正常化可期嗎?|安邦智庫

撰文:外部來稿(國際)
出版:更新:

自2020年莫里森(Scott Morrison)執政時期中澳關係惡化之後,中國針對澳洲啟動了一系列的制裁措施,不再從澳洲進口煤炭,龍蝦等澳洲拳頭產品。中國一向是澳洲最大出口對象國,佔澳洲出口總額比例達40%,中國的制裁措施確實給澳洲經濟帶來了一定的打擊。

自現任總理阿爾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執政以來,澳洲一直在盡力推動對華經貿關係的恢復發展。澳洲工黨政府2022年5月就職以來,就中澳關係發出了積極信號,展現了改善和發展兩國關係的積極意願。中方對此也作出了積極回應。2022年11月,兩國領導人在巴厘島進行重要會晤之後又在第六輪中澳外交與戰略對話中同意啟動或重啟雙邊關係、經貿問題等領域對話溝通。輿論注意到,在中國農曆兔年春節期間,阿爾巴尼斯還在墨爾本出席由當地華僑華人主辦的慶祝活動,其特意戴上兔子紋飾紅色領帶在華文社交媒體上獲得不少好感。今年開始,澳洲數艘運煤船抵達中國,這在輿論界普遍被認為是中澳關係全面轉好的重要的指標。

那麼,經貿關係上的回暖是否能夠推動中澳關係回到此前的基本友好階段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中澳經貿關係無論出現怎樣的回升勢頭都不意味着中澳關係的全面緩和和復歸,中澳關係中的對抗性將會居於支配地位,這一點長期內難以改變。

3月13日,阿爾巴尼斯、拜登和英國首相辛偉誠在加州聖地牙哥公布澳英美聯盟(AUKUS)三國核潛艇合作的細項。(Reuters)

首先,分析中澳關係未來的發展趨勢,首要在明確澳洲的戰略定位。澳洲是英語國家情報共享組織「五眼聯盟」的關鍵成員,同時又是美、英、澳三邊安全合作夥伴關係「澳英美同盟」(AUKUS)以及「四國集團」(QUAD)的重要成員。在文化-語言乃至軍事-地緣戰略上,澳洲均與英美兩國存在着極為密切的聯盟協作關係。尤為值得注意的是,為獲得美國製造的核潛艇,澳洲不惜一舉廢除與法國簽訂的常規動力潛艇購買合同,這說明即使是同為西方盟友,在澳洲心目中英美兩國的地位也是法國所不能比擬的。

概而言之,澳洲是美國印太戰略在南太平洋地區的重要支柱,承載着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而美國印太戰略的主要針對對象無疑是中國,深度融入美國對華全球遏制戰略體系的澳洲是不可能擺脱與華對抗的基本的框架的,其對華關係中的對立面會越發突顯。

其次,就澳洲自身的戰略走勢而言,現政府在着力恢復對華經貿關係的同時,絲毫未曾放棄對華對抗訴求。就在澳洲運煤船恢復對華運輸前後,澳洲外長黃英賢(Penny Wong)在訪問英國時表態將與英國合作共同對抗中國的經濟壓迫(Economic Coercion)。今年2月9日,澳洲與英美兩國聯合舉行以中國為假想敵的空中軍演。

3月13日,阿爾巴尼斯與拜登進行雙邊會談。(Reuters)

在2月初,澳洲正式宣佈將拆除全部政府部門內安裝的由中國廠商生產的安全監控設備。2月底,澳洲還表示期望和日本一起加入美菲南海聯合巡航。澳洲還通過共同為烏克蘭生產炮彈的方式緩和了對法關係,這也為將法國拉入印太戰略框架奠定了一定基礎。同時,澳英美三方於3月13日正式敲定核潛艇建造方案,澳洲預計將購買可高於5艘美國核潛艇。而在這批潛艇交付之前,澳洲的相關國防需求將以美、英軍輪流派駐的方式予以應對,這意味着其自身安全將會更加依賴與美國的軍事協作,其對華對抗的立場將會日益強化。

第三,在政治關係惡化的情況之下,發展經貿關係有時候反而會適得其反。中美關係走向緩和的重要推動力是蘇聯的全球擴張和中蘇關係的持續惡化,共同對抗蘇聯的政治-軍事需求推動了中美的接近和關係的正常化,經貿聯繫全面加深是後一步的事情。基於意識形態和地緣對抗的因素,即使是在中美關係較為順暢的發展階段,中美經貿關係的加深始終面臨着美國政界的質疑和抵制,「敲打中國」(Bashing China)之聲不絕於耳。中澳關係也是如此。

從去年年底開始,中澳經貿關係略有恢復之態,澳戰略界質疑聲迭起。澳主要智庫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的一項最新分析表示,在過去三年中,澳洲是中國在全球範圍內進行經濟和外交脅迫的最大目標,發展對華經貿關係會增加中國進行「敲詐」的資本,得不償失。去年年底,羅伊研究所(The Lowy Institute)發布研究報告,強調澳洲的印太戰略框架構建必須以澳自身利益為根本,但是也將自由民主價值觀作為重要前提,這實際上依然是堅持意識形態的優位,經貿關係上中國的突出地位只會被認為是澳國家安全的一大威脅和需要克服的弱點而非改善關係的推動力。

第四,澳洲自身也在着力追求經貿關係的多樣化。澳總理阿爾巴尼斯在3月8日啟程訪問印度,經貿和文化合作等議題具有突出地位。在2021年,印度與澳洲兩國間的雙邊貿易額為275億美元,印度表示,期望根據兩國達成的《經濟合作與貿易協定》讓雙邊貿易額在5年內翻一番,以達到500億美元以上。由此可見,在推動對華經貿關係恢復的同時,澳洲也在着力使自身的經貿格局更加多元化,儘可能減少對華依賴。因此,有理由認為,澳洲恢復對華經貿關係的舉動所着眼的是短期的利益,以短期內儘可能獲益為主要訴求,長遠目標依然是減少對華經貿依賴和逐步加強對華對抗。

澳洲總理阿爾巴尼斯在3月10日訪問印度期間與印度總理莫迪見面。(Reuters)

就未來中澳關係而言,兩國的合作空間依然會存在。在諸如全球氣候變化議題,南太平洋島國海平面上升問題等方面兩國依然存在很多合作空間。在共同應對南亞地區穩定議題的民族矛盾和反恐等方面,中澳兩國的合作也有望維持和進一步深化。但是其整體對華政策的對抗性將會日益突出和固化,澳洲會進一步整合進美國的印太戰略體系並站在中國的對立面上,對台灣事務的介入也會逐漸加深。

澳洲《悉尼先驅晨報》(Sydney Morning Herald)和《時代報》(The Age)在3月7日分別刊文強調一旦中國啟動武統台灣,澳洲極有可能捲入其中。雖然該報道在澳國內引起了相當的爭議和辯駁,但是其背後所代表的發展趨勢不容低估。而隨着澳洲全面強化《反外國干預法》,中國在澳社會團體的活動會面臨更多的限制和打壓,澳政界對華務實派也會受到更多制度上的掣肘而難以發聲。中澳經貿在一定時期內依然有望發展,因為澳政界並不絕對排斥這一趨勢,但是經貿關係的加強幾乎不會帶來政治上的助益,反而會面對政治因素的干擾,充滿波折。

最終分析結論

安邦智庫(ANBOUND)在此前中美關係的分析中曾經指出,中美關係是政治經濟「兩張皮」,經貿的發展並沒有帶來政治關係的改善,美國依然不遺餘力地打壓中國。中澳關係的兩張皮則是被覆蓋在中美關係兩張皮之下,其基本發展邏輯由中美關係所決定,所以經貿關係的回暖幾乎不會帶來政治關係的本質改善。

本文原載於2023年3月23日的安邦智庫「每日經濟」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