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金斯華裔學者落戶港大:中美新冷戰下的「人才脱鈎」

撰文:聯合早報
出版:更新:

「當年我來美國時,我把 『Li Cheng』 改成 『Cheng Li』,現在可以改回去了。」

之所以從「成李」變回「李成」,是因為在美中國問題學者、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John L. Thornton China Center)主任李成,決定回返亞洲,擔任香港大學新智庫領導職務。

中國人姓氏擺前頭,美國人放後頭,這既是李成個人名字的一次回歸,也是中國人才的又一次迴流。

《南華早報》7月1日報道,李成當天走馬上任,到香港大學創建「中國與世界治理中心」(Centre on Governance of China and the World)。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還未宣佈李成離任,也未公布接任人選。布魯金斯學會網站資料顯示,67歲的李成出生並成長於上海。1985年赴美國留學,2006年加入布魯金斯學會。他曾撰寫和編輯多本著作,也曾就中國事務和美中關係向許多政府機構、私營企業和非營利性組織提供諮詢。

布魯金斯學會約翰·桑頓中國中心主任李成離開華盛頓,赴香港擔任香港大學新智庫領導職務。(網路)

李成在華盛頓深耕多年、單單在布魯金斯學會就待了17年,多次撰文為西方政學界解析中國共產黨的權力架構和人事議題,增進西方對中國政治的認識。

小布殊政府時期的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東亞事務高級主管偉德寧(Dennis Wilder)為李成的離去深感惋惜。他在推特上寫道:「李成為嚴謹、準確的中國國內政治研究制定了標準。華府人士會非常想念他。」

李成是在中美博弈加劇、中美溝通管道越來越不順暢的大背景下離開華盛頓。儘管李成稱,離開美國是因為有新機會,他在訪談中透露了個人的無奈,以及自己如何因美國國內的反中情緒而受波及。

麥卡錫主義正重返美國

李成覺得華盛頓對他來說越來越陌生,並認為麥卡錫主義正重返美國。對於像他這樣的華裔來說,在美國生活越來越不舒服。在公開演講時,他被要求澄清代表哪一方的次數越來越多。「當我說『我們』的時候,人們會問,你說的『我們』是指誰?」

至於是否擔心自己的離開會打亂華盛頓推動美中接觸的步調時,李成說,雙邊關係中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十分強大,以至於在不久的將來,很可能會壓倒個人的努力」。李成也指華盛頓關於中國的論述過於簡單化,「我當然知道中國有問題」, 「但與此同時,所有這些事情都可能被誇大了。」

之所以選擇落戶中國的特別行政區,李成表示是希望利用香港這個「特殊地方」來促進和平,把那些較難在華盛頓聚集的人們聚集在一起。他還稱,香港是「具有微妙且真正政治影響力的城市」,可以在美中關係中發揮積極作用。

李成的回返,是當前中美「新冷戰」大背景下的又一縮影。

在美中國問題學者李成離開華盛頓選擇落戶香港,轉到香港大學智庫任職。(資料圖片)

「中國行動計劃」讓在美華裔學者不安

事實上,在特朗普執政時,因中美科技之爭愈演愈烈,美國司法部為打擊中國的經濟間諜活動而制定「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導致好些華裔學者面對刑事案指控。在李成之前,已有多名旅美中國學者和科研人員選擇離開。

《華爾街日報》2022年9月曾報道,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研究人員收集的數據顯示,在2021年,超過1400名在美國接受了學術培訓的中國科學家放棄了他們在美國高校或企業的機會,選擇回國。這一比例比上一年增加了22%。

其中,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是最受矚目的離職者之一,他於2022年4月離開哈佛,到北京的清華大學任職。 丘成桐出生於汕頭,在香港成長直至大學畢業,後赴美國深造。據報道,丘成桐在2021年9月對哈佛大學新生的一次演講中曾說,當年美國政府批評蘇聯的學術環境,「想不到在這裏復活。」

數學界最高榮譽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於2022年4月離開哈佛,到北京的清華大學任職。(網路)

後續經中國媒體曝光的迴流人才包括,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顏寧和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生物物理化學家謝曉亮。據星島網報道,謝曉亮是中國改革開放後,哈佛引進的第一位來自中國大陸的終身教授。

中國行動計劃存族裔偏見?

據BBC中文網2021年7月發自華盛頓的報道,有美國輿論曾質疑「中國行動計劃」存在族裔偏見。

報道提到田納西大學前教授胡安明案件。這位納米技術領域的科學家被指,未上報他在北京工業大學的夏季兼職活動,有意欺騙向他撥款的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胡安明則稱,根據田納西大學校規,短期兼職並不構成利益衝突,他也從未欺瞞校方與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胡安明從北京工業大學獲得的報酬每年少於2000美元。

胡案審理過程中,美國執法機關調查的部分細節公諸於眾,聯邦調查局的辦案手法成了輿論關注的焦點。其中包括,FBI探員在2018年3月靠「Google翻譯」閲讀一則關於胡安明的中文新聞稿,隨後就開啟針對他涉及經濟間諜罪的調查。在胡安明案情公開後,三名美國聯邦眾議員去信司法部總監察長,要求調查關於FBI探員的行為。

根據法律期刊《卡多佐法律評論》發表的研究,從1997年到2008年因《經濟間諜法》而被美國政府起訴的人當中,17%為華裔;從2009年至2020年,華裔被告的佔比增加到52%。這項研究發現,約五分之一的華裔或亞裔被告從未被認定犯下間諜罪或其他嚴重刑事罪名。

布林肯訪華:美國國務卿布林肯6月19日在釣魚台國賓館準備與中國中央外事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未圖示)會面。(Reuters)

去留兩難選擇

儘管美國司法部在2022年2月宣佈停止根據「中國行動計劃」追查新案件,但部分華裔學者仍感不安,他們擔心隨着中美關係惡化,他們會像錢學森那一代人,在美國不斷被懷疑和排斥。

《華爾街日報》報道說,受訪的大多數學者是取得終身教職的歸化入籍美國公民,好些人是航空航天和生物領域的專家。中國政府將航空航天和生物列為具有戰略重要性領域,這兩個領域也在「中國行動計劃」之下受密切審視。

一名中國大陸機械工程教授說,在美國待了20多年後,他離開了一所頂尖的美國大學,加入香港一所大學。除了希望離父母近一些,也厭倦了美國的政治環境。他說,由於美國的政治氣氛變得非常緊張,他不再尋求與其他科學家合作。

報道也引述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一名人工智能專業的博士生說,去留之間是個兩難選擇,回去中國將面對言論和學術自由的限制,留在美國也擔心自己會成為美國政府針對的目標。

2023年6月30日,美國總統拜登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受中國新任駐美國大使謝鋒遞交國書。拜登總統歡迎謝大使履新,並就中美關係進行交談。(中國駐美大使館)

紐時評論文章:不該把中國人才拒之門外

美國以人才立國,廣納百川讓這個僅有200多年曆史的國家迅速崛起,成為世界頭號強國。

不過,拜登政府上台後,對中國學生與科研人士的簽證限制未停歇。中國官媒2021年5月報道,超過500名中國留學生近期申請美國簽證被拒,其中大多數人學習理工科。他們遭到拒簽是基於一項特朗普時期簽署的行政令,禁止某些中國理工類學校畢業生入境美國。

《紐約時報》今年5月發表題為《美國不該把中國科研人才拒之門外》的評論文章指出,美國對中國影響力的過度擔憂已威脅美國吸引頂尖人才的能力,這將損害美國科研發展前景,最終打擊美國的經濟與國家實力。

文章說,學者自身須提高透明度,大學也須帶頭引導學者注意,他們與外國科研人員合作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和影響,但不能讓這妨礙美國保持其作為全球學習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最佳地點的地位,並吸引海外畢業生繼續留在美國。

文章點出核心問題:中國現在是、並將繼續是重要的全球參與者,了解中國內部動態對於各個領域的美國人來說十分重要。然而,美國面臨着整整一代人對中國知之甚少的風險。在中國學習的美國學生人數已經從2011至2012年的約1萬5000人峰值下降;在疫情期間暴減至不足400人。

從科研人員到中國問題專家,中美意識形態之爭而產生的對立波及學術界,導致兩國人才交流受阻,對中美兩國都沒有好處。在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可扮演促進兩國間二軌交流的角色,而最好的科學研究通常也由跨國界頂尖人才組隊研究完成。當國家安全被泛化後,人為壁壘只會導致分歧加深、各走極端。

跟經濟脱鈎、科技脱鈎一樣,人才脱鈎不會有真正贏家,而人才交流作為民間實質交流的核心部分,其脱鈎所造成的衝擊恐怕還更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