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反攻首觸主要防線 遲來的策略轉向能改變戰局嗎?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6月4日開展的烏克蘭反攻至今差不多已打了三個月,套用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Mark Milley)的說法,這場反攻「漫長、血腥又緩慢」。根據《紐約時報》早前引述美國官員的說法,烏克蘭大概只餘下一個月至六周的時間,否則降雨天氣來臨將使反攻不得不中止。

在烏克蘭本年發動反攻之前,西方的劇本非常簡單明白,就是先支持烏克蘭反攻打出戰果,再尋求在本年底讓烏克蘭以優勢地位迫使俄羅斯進行談判,從而結束這場戰爭——即是所謂的「先打後談」。

現在的難題是,烏克蘭軍隊的佈局很明顯並沒有打出明確戰果的能力,而客觀流動的時間卻不等人,因此烏克蘭必須依靠餘下還可能作戰的時間嘗試扭轉戰局。着急的,很明顯不只是烏軍。

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8月21日訪問梵蒂岡,與教宗見面。(Reuters)

根據《衛報》8月26日的報道,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扎盧日內(Valeriy Zaluzhny)帶着其整個指揮團隊,在15日到了波蘭和烏克蘭邊境上的秘密地點進行了一場被稱為「戰爭委員會」的5小時會晤,其中有北約歐洲盟軍總司令卡沃利(Christopher Cavoli)和英國國防參謀長拉達金(Tony Radakin)參與,目標是要重設烏克蘭的軍事戰略。

根據此前《紐約時報》的報道,米利早幾天已經跟扎盧日內溝通過美國的建言,那就是烏軍定出一點作為「主要前線」,集中兵力反攻,而非讓兵員分散前線各點。

8月24日,在烏克蘭獨立日的紀念儀式上,扎盧日內與總統澤連斯基握手。(Reuters)

這一類來自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批評並不新鮮。在烏克蘭發動反攻之前,美國軍方已勸說烏克蘭放棄頓涅茨克巴赫穆特(Bakhmut)一城,避免為了這個沒有什麼戰略價值的地方消耗兵力,應當保留有經驗的人員留待反攻之用。但最後,由於俄羅斯和烏克蘭都為巴赫穆特此一小城添加了兩軍意志之爭和國家榮辱所繫的符號性意義,兩軍都不願放棄此城的爭持——即使俄羅斯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本年5月正式為俄軍奪得該城,但烏軍卻堅持在該城西北、西南搶佔高地試圖重奪城市,在反攻之初烏軍在此的進展更是各前線之最。

對於西方的「指指點點」,烏克蘭方面的一貫回應是西方軍官沒有對抗俄軍的實戰經驗、沒有在烏克蘭作戰的實戰經濟,只是在紙上談兵,因此向來不會多加理會。但隨着其反攻又再陷入接近僵持的局面,事實證明烏軍戰略並不奏效,嘗試一下西方的「紙上談兵」似乎已變成孤注一擲式的出路。

在近日的烏克蘭前線,我們確實看到了一些烏軍採用西方建言的跡象。至8月28日,烏克蘭正式宣布重奪扎波羅熱的前線小鎮羅博蒂(Robotyne)。早在一周之前,烏方已聲言進入該鎮。

羅博蒂的重要之處在於其為俄軍在烏克蘭南部、亞速海以北的第一道防線之上,烏軍的推進象徵着其反攻以來首次觸及甚至穿破俄軍主要防線。不少軍事分析家一直在猜測,雖然俄軍防線嚴密,但第一道防線若被擊破,後方調動可能會遇上後備人員不足等問題,讓烏軍可以乘虛直進,大大加速此刻的戰爭速度。而這也是烏克蘭能在短期內能達成地面推進目標的唯一希望。

華府智庫戰爭研究所(ISW)8月27日的前線形勢圖。圖中綠圈為羅博蒂所在,紅色三角形為俄羅斯的防禦工事。(ISW)

羅博蒂屬於烏克蘭反攻當中扎波羅熱前方的西線。俄方消息上周末已稱烏克蘭正在此集結大量裝甲發動主要攻勢,目標是指向俄軍在亞速海北岸的交通樞紐梅利托波爾(Melitopol)。該城離羅博蒂超過70公里,中間是俄軍防禦工事最嚴密的地段,從烏軍近三個月來的反攻能力來看,要在短期內推進到該城似乎頗為困難。

然而,離羅博蒂20公里外亦有另一較為次要的交通重鎮托克馬克(Tokmak)。如果烏克蘭在秋冬來臨之前的反攻能夠穩奪托克馬克的話,諸如海馬斯多管火箭砲(HIMARS)等精確打擊武器將能穩定地籠罩梅利烏波爾的周邊交通。雖然未能直抵亞速海海岸而截斷俄羅斯通往克里米亞的陸路交通,但這已能構成對克里米亞戰略控制權的嚴重威脅,算得上一個可向西方「交作業」的重大反攻戰果。

至於烏克蘭此刻遲來的策略轉向能否真的扭轉戰局,結果在未來數周自有分曉。而這次策略轉向的結果如何,恐怕對整場戰爭會有近乎決定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