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劈價蝕讓連連 但樓價不跌的殘酷真相?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樓市淡靜逾大半年,至7月初爆發第三波疫情後,開始出現暗湧,劈價賣樓、蝕讓求售等消息明顯增多,且減幅動輒過數十萬至過百萬元,乍看之下,樓市走勢似有下行跡象。不過,翻查數據顯示,樓市並未有如預期般向下,反而日前(21日)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更結束三周連跌,按周回升0.18%,企穩180點,究竟當刻樓市下跌孰真孰假?

長情業主有較大減價空間

參考近月出現的多宗減價成交,表面上劈幅相當驚人,如早前太古城鳳山閣一個低層582方呎的兩房單位,獲原業主減價90萬至1,000萬元易手,減幅相當於樓價的8%,非常之狠。但看回原業主於2000年以約195萬元入市,狠劈後帳面仍獲利805萬元,升值四倍,仍然「賺到笑」。正因為這些較早期購入、持貨長時間的物業,「食盡」過去十多年的樓價升幅,自然可容許較大議價空間。而事實上,單位的成交價仍然比銀行網上估值889萬高出111萬元。

有不具名的代理直言,這是一向的策略,「在放盤時稍稍調高叫價,再大幅劈下來,營造割喉式的促銷效果,啲人好受落。」

↓近日劈價蝕讓的半新盤↓

蝕讓個案多數來自半新盤

至於蝕讓方面,成交價是與購入價比較,難以「營造」出來吧!其實,市場近月錄得至少20宗的蝕讓個案,大部分都有一個共通點:都是近3、4年內發售的新盤。因為2016至2018年正值樓市熾熱期,發展商以高市價開盤,變相買家當年購入價經已預支了往後數年的樓價升幅,故這些「半新盤」現時轉手,實難以獲利。若持貨未滿三年、須涉10%SSD稅項成本,就更容易出現蝕讓。

逾半億豪宅成交比例增加

疫市下,雖然二手交投甚膠著,不過,新盤及大碼豪宅市場卻未見受影響,例如近期唯一的全新盤屯門帝御‧金灣,兩輪銷售分別涉185伙,均錄得即日沽清的佳績,第三輪亦沽出98%單位,一手續旺,或多或少與發展商提供折扣優惠或按揭計劃有關;同時,一些重磅的超豪宅貨尾亦持續獲承接,成交比例趨增。8月份迄今一手市場已累積錄得至少14宗造價逾半億元的買賣,多為洋房及特色戶,反映豪客仍然對後市有信心。

林一鳴:別太著眼極端個案

資深投資者林一鳴更直言,「近期市場見到的大幅劈價,叫價往往嗌到天咁高,最後成交價其實只係市價、甚至創新高,冇咩參考性。」他又認為,大部分業主均寧願靜觀其變,大眾無需要太著眼於該些極端的劈價、蝕讓成交個案,認為只是佔市場買賣總數的大約一成,難以反映大勢,不宜受個別個案牽動情緒,他又認為樓市未有下行跡象。

事實上,今時今日全球不斷量化寬鬆,各國大量「印銀紙」,市場充斥的熱錢資金,部分定轉流入物業市場,疊加本港住宅供應不足、剛性需求強大這個不爭的事實,樓價似乎易升難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