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疫情揭示失業率高企但樓價不跌的真正原因

撰文:李彤
出版:更新:

疫情持續大半年,本港樓價似跌非跌。據政府數字,7月份差估署樓價指數(384.8點)結束兩個月升勢,按月回落0.5%。總結今年首7個月樓價雖反覆,但累積仍有1.48%升幅,與去年5月歷史高位(396.9點)比較亦只不過跌了3.05%。

相比過去十年(與2010年7月比)樓價累積漲升了1.5倍,今天的3.05%跌幅,可謂不痛不癢。雖然最新數據尚未反映第三波疫情的影響,不過市場普遍對8月份的樓價指數預測僅多跌約1.5%,甚為「保守」,假若疫情受控,市場近乎一致看好樓價隨即回升。

失業率與樓價脫鉤?

雖說「需求大、供應少」的格局一直支撐著本港樓市,不過,倘經濟環境轉差,置業需求理應也會隨之而減少。參考過往經驗,如97至99年失業率由2.1%升至6.4%,同期樓價大跌了42%;又如01年至03年,科網股爆煲至沙士,失業率由4.4%升至8.5%水平,同期樓價下挫26%,反映住宅樓價與失業率存在高度的負關聯性。

哪為何本港失業率由去年中的2.9%,升至最新報6.1%,創逾15年來的高位,大半年內24萬人失去飯碗,本港樓價卻仍然堅挺?

且細看失業行業的分類,是次肺炎疫情下,以零售、餐飲、旅遊等服務行業受影響最大,失業比率為10.8%,建造業則為11.3%,但他們都不是港樓的「中堅分子」;反而「撐起」港樓的金融、保險、地產、專業及商用服務業,其失業率僅為3.7%,相關企業亦較少出現大規模的裁員、倒閉。故單看整體失業數字,似乎已未能作為樓市走勢的參考指標。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平行時空

事實上,疫情下,手持股、樓的「中產」仍能靠「錢滾錢」進行資產增值,累積財富,故新盤仍然熱賣、新股仍獲熱捧;不過,對於大部分基層或「無產階級」而言,股、樓如何熾熱、爆升,似乎也未能讓他們直接受惠,反而疫情引申的限聚令、禁堂食、無外遊等因素,窒礙消費,資金未有(或未能)流入實體經濟,實體店生意依舊難做,租金繼續照交,致令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有產與無產者尤如身處平行時空。

政府有何重啟經濟方案?

縱使疫情緩和,實體經濟復元需時。03年沙士後,內地推出《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及開放「自由行」,令港經濟得以由谷底翻身,迅速恢復,惟今天,政府尚未有疫情後重啟及刺激經濟的具體策略及計劃。反觀只要美國聯儲局及各國政府繼續大力放水,熱錢氾濫,加上零息政策下,樓市經歷調整後,還是會繼續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