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鱒爭議】正牌三文魚銷量受累 銷售商:以後改標「大西洋鮭」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日前聯同多間虹鱒養殖場及食品公司發出公示,稱已訂立團體標準,虹鱒將歸類為「三文魚」,並強調三文魚只是鮭科魚類統稱。
該標準隨即惹來輿論熱議,虹鱒之爭愈趨激烈,直接影響國內主要大城市的國產三文魚(鮭魚)銷量明顯下跌,甚至有聲音提出日後在銷售三文魚時上不會再稱作「三文魚」,「我們會說我們賣的都是海產的大西洋鮭」,以茲識別。

虹鱒近日成功躋身三文魚之列。(視覺中國)

據內地傳媒報道,該標準令到有食品安全憂慮的淡水魚虹鱒,得以堂而皇之地進入被以大西洋鮭為主的進口三文魚「統治」的刺身市場,其亦是目前進口三文魚銷售的核心市場。國內虹鱒的養殖成本極低,每公斤不到40元(人民幣.下同),賣相卻與批發價達每公斤200元的進口三文魚極為相似,且前者可實現本地供應,貨源穩定充足。受高利潤誘惑,進口三文魚正面臨挑戰,大量外國三文魚出口企業或國內進口商的利益將受影響。協會會長崔和亦不諱言,三文魚之爭已對整個國產三文魚行業產生明顯影響,消費者信心動搖,銷量明顯下跌。

受三文魚之爭影響,國產三文魚市場近日銷量大跌。(視覺中國)

報道指,國內虹鱒的養殖成本極低,每公斤不到40元(人民幣.下同),但賣相與批發價達每公斤200元的進口三文魚卻極為相似,前後更能實現本地供應,貨源更穩定充足。受高利潤誘惑,進口三文魚正面臨挑戰,進而直接影響大量外國三文魚出口企業或國內進口商的利益。協會會長崔和坦言,三文魚風波已對整個國產三文魚行業產生明顯影響,消費者信心動搖,三文魚的銷量明顯下跌。

中國漁業協會內部人員,漁業資深人士王先生(化名)亦表示,虹鱒本身銷量不高,三文魚之爭對其影響不大,但自5月份爭議開始後,全國大西洋鮭市場暴跌,「大量一級進口商一批以及二批的三文魚爛在手上,大眾對整個消費體系的三文魚都產生了恐慌。」王先生更指,虹鱒成功躋身三文魚之列後,來自深海的正宗三文魚已不得不尋求新的身份,甚至有銷售商考慮改稱學名「大西洋鮭」。

虹鱒的售價相當便宜。(視覺中國)

王先生認為,養殖虹鱒企業要想辦法提高銷量,假借三文魚之名是其中一個方法,事實上此種情況在外國亦很常見。為免混淆,美國食藥監局(FDA)早已有明文規定,虹鱒在食品包裝上不得標註為鮭魚。參考國際慣例,國內虹鱒的包裝標籤亦應有所區別。

不過,就有網友諷刺稱,虹鱒魚商家「神通廣大」:「就怕他下次把青海湖改名叫『大西洋』,然後說虹鱒就是大西洋鮭」。

另一方面,此前已表明關注今次爭議的上海消保委,近日針對此事進行問卷調查,發現有多達83%的消費者認為將虹鱒歸入三文魚類是「指鹿為馬」,涉嫌誤導,有74%的消費者更相信企業是借藉此誤導消費者。此外,有18%的消費者認為,在無法分辦虹鱒或三文魚的情況下,就會放棄購買。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