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腸胃炎】6歲童食假「鱈魚塊」瀉油狀物 專家:工業用油魚

撰文:鄭子健
出版:更新:

11月25日,四川6歲男孩吃了超市19.8元人民幣一斤的冷凍「鱈魚塊」之後,當晚上吐下瀉,排泄物是呈油狀的黃色液體,送院後被診斷出患上急性腸胃炎。不過由於無法證明事故與進食「鱈魚塊」有關,男孩母親劉悅(化名)當時未能向超市追討醫藥費。
據內地《紅星新聞》12月4日報道,其後劉悅帶「鱈魚塊」樣本到成都市農林科學院水產研究所化驗,證實所謂「鱈魚」其實是油魚,其可供工業用的高油脂會影響嬰幼兒代謝,導致腹瀉。

報道又提到遍訪成都各大銷售點,發現其他可疑「鱈魚塊」。(紅星新聞)

報道指涉事超市並未回應事件,批發商則承認涉事產品為「水鱈魚」,成份名是「細鱗壯鱈」,要達到鱈魚的標準肯定是不可能的,超市是為了招徠生意才標註產品為「鱈魚塊」。

水產所主任魏文燕則指出:「很多超市裡面,儘管標注的是鱈魚,但其實都是油魚,從價格上就明顯看得出來,任何一個地方鱈魚不可能只賣一、二十元一斤,真正的鱈魚根據產地不同價格會有差異,但批發價都是上百元一斤。」

油魚肉質偏黃、解凍後肉質疏鬆

報道又引述魏文燕所言,指油魚含有大量油脂,在國外主要用於工業作潤滑油,一般不作為食用:「這種油脂一般人體難以代謝,因此對於嬰幼兒來說本身消化系統發育不完全,所以對這種油脂很敏感,就會造成腹瀉。」

至於如何分辨真假鱈魚,魏文燕指假鱈魚冰塊都比較大:「真正的鱈魚肉質是潔白的,油魚則能看到肉質偏黃,並且肉塊裡面還有紅色的血絲,鱈魚是沒有的。」解凍後真正鱈魚肉是很細膩和緊湊的,油魚在解凍之後,肉質和肌纖維很疏鬆,殘留水份會含有一些油脂顆粒。

港食安中心禁以「鱈魚」命名

早年也有香港本地傳媒報道,市面「銀鱈魚」和「白鱈魚」其實都不是「鱈魚」,三者毫無關係,故此專家建議食物標籤註明拉丁學名。

至於「油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於2007年建議進口商註明為「蠟油魚」和「oilfish」,同時不可使用「鱈魚」等其他俗名,以供業界和消費者分辨,不過據稱部份國家和地區直接建議不要食用油魚,甚至禁止進口和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