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大熊貓」】700條中華鱘放歸長江 首次實行野化訓練

撰文:彭琤琳
出版:更新:

中華鱘研究所上周六(13日)在湖北宜昌將700條人工繁殖的中華鱘放歸長江,以補充自然種群的數量不足。人工放流前,研究所曾首次對放流的中華鱘實施了為期兩個月的野化訓練。
被譽為「魚類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的中華鱘,早在距今約1.4億年的中生代末期的上白堊紀就已出現,與恐龍並存。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在2010年將其歸為「國際極危物種」。

中華鱘放歸長江的活動現場。(澎湃新聞)

首次在放歸前實行野化訓練

據報道,本次放歸的中華鱘為2009年至2017年間養殖,從2歲至10歲不等。在野化訓練期間,科研人員挑選身體健康、攝食良好的中華鱘幼魚集中轉至天然水域的流水環境養殖,同時餵食的飼料也由人工配和飼料轉為天然餌料投餵。實驗證明,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中華鱘在自然環境中能攝食和正常發育。

緩解中華鱘性別比例失衡

由於十多年前的調查顯示,當時中華鱘的雌雄比達到7:1,雄性數量遠遠少於雌性。為了優化中華鱘的種群結構,科研人員還將基因診斷技術應用在中華鱘的早期性別鑑定上,其中30條是通過該技術篩選出來的全雄性中華鱘,意在以人工放流的方式調整自然種群的年齡和性別結構。

中華鱘仍有「生存危機」

據悉,自1984年首次實施中華鱘人工增殖放流,中華鱘研究所已累計向長江放流超過502萬條各類規格的中華鱘,但中華鱘的「生存危機」遠遠沒有解除。

據中華鱘研究所副所長李志遠介紹,濫捕濫撈是中華鱘數量急劇下降的一大主因。而長江密集的航船也對其的生存形成挑戰,長江沿岸歷年來發現的中華鱘、江豚等屍體,很大一部分是被船舶推進器的旋轉葉片擊傷致死。此外,李志遠認為,要恢復中華鱘的種群,不僅要依靠長江的生態恢復,而是改善從江河到近海的整個生態系統。

(澎湃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