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肺炎】中國學者研究危重患者特徵:年老有慢性病高死亡風險

撰文:葉琪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嚴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機構在國際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發表一份針對52名危重癥患者的回顧性研究。
研究顯示,年齡大於65歲且患有基礎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的老年患者,甚至有腦血管病史,將有更高的死亡風險。其中32名(61.5%)研究涉及的危重症患者,在入住深切治療部(ICU)後28天內死亡,死亡病例從入住深切治療部到死亡的平均時間更只有7天。

研究在疫情重災區湖北省武漢市的武漢金銀潭醫院內完成。該醫院除了受感染的醫護人員外,所有患者均是從其他醫院轉院而來。研究人員對自2019年12月24日至2020年1月26日期間,被確診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且屬於危重症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危重症患者被定義為要入住深切治療部,並且需要機械通氣或吸入氣中的氧濃度分數(FiO2)超過60%的人。減去不符合要求的患者,研究共計涉及52名患者。

危重症患者的特徵統計,包含年齡、性別、暴露史、慢性疾病等資料。(澎湃新聞)

上述患者均為武漢市居民,平均年齡為59.7歲,27人(52%)大於60歲,男性患者有35人(67%)。17人(33%)曾接觸過被指是病毒源頭的華南海鮮市場,10人(19%)曾接觸過確診或高度疑似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人。此外,21人有慢性疾病(40%),其中腦血管疾病有7人(13.5%),均在28天內死亡。

研究顯示,所有患者的胸部X光片均見雙側浸潤,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熱(98%)、咳嗽(77%)和呼吸困難(63.5%)。其中6名患者(11%)在出現與新冠病毒感染有關的症狀後2至8天才開始發熱。多數患者出現器官功能受損,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有35人(67%)、急性腎損傷15人(29%)、心臟損傷12人(23%)、肝功能不全15人(29%)和氣胸1人(2%)。醫院獲得性感染在7人(13.5%)中出現。

研究又提到,52名危重症患者中,32人(61.5%)在入住深切治療部後28天內死亡,從入住ICU到死亡的中位時間為7天。與生存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生前更容易出現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更可能要接受機械通氣,37名(81%)有接受機械通氣的患者在28天內死亡。與生存患者相比,死亡患者平均年齡更大(64.6歲比51.9歲),更有可能同時患有慢性疾病(53%比20%)。

危重患者的存活率。(澎湃新聞)

據了解,上述研究是首份描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患者特徵的研究,此前的另外三份針對重症患者的研究,患者數量太少,無法總結患者特徵和死亡率。論文作者指出,病毒性重症肺炎的病理基礎是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男性和老年人(65歲以上)比女性或年輕人更容易出現ARDS。因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28天的死亡率,接近於嚴重ARDS的死亡率(50%)是合理。作者又認為,隨着臨床治療能力的提高,預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將下降。

此外,作者強調發熱是最常見的症狀,但並非所有患者都會發熱。研究顯示6名患者在發病時未出現發熱(11.5%),在2至8天後才出現。發熱症狀的延遲,阻礙早期識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論文並總結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高,年齡大於65歲且患有基礎疾病和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的老年患者,死亡風險增加。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