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例 eDNA技術證深圳大鵬灣鯨魚原來非布氏鯨?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6月底,「小布」連日現身於深圳大鵬灣,專家初時判定牠為布氏鯨。然而,華大海洋科研人員利用環境DNA(eDNA)技術和高通量測序技術檢測水體樣本後,初步鑑定小布是小布氏鯨。
據介紹,本次是全球首次利用eDNA技術和高通量測序技術從水體樣本中鑑定此物種,並將其從一類難以通過形態學或聲學區分的近源物種中分辨出來。

小布現身深圳大鵬灣海域,浮出水面捕魚。(中新社)

《南方都市報》報道,小布氏鯨並非小的布氏鯨,而是與布氏鯨不同的物種。據介紹,鬚鯨屬是一類大型海洋哺乳動物,包含9個現生種,分別是4個曾被籠統劃為布氏鯨的物種、普通小鬚鯨、南極小鬚鯨、長鬚鯨、黑板鬚鯨以及世上已知最大、最重的動物——藍鯨。

華大海洋科研人員透過對小布所生活的水域進行eDNA水體樣品採集及高通量測序,以4種布氏鯨的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為參考序列,從52億條測序序列捕獲到6條能比對到參考序列的序列,再組裝出4條長度約150~240bp不等的小布線粒體基因序列。

上述4條序列與保存在日本東京國立科學博物館內的小布氏鯨樣本的序列,相似性分別為99%、100%、100%和100%,而與其他三個物種的序列相似性只有95%至97%。因此,科研人員初步確定「小布」是一種小布氏鯨。

華大海洋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eDNA是指在環境樣本中所有被發現的不同生物的基因組DNA的混合,生物脫落的表皮細胞或糞便是eDNA的主要來源。通過環境樣本採集、過濾eDNA樣本中的雜質,收集、濃縮和提取樣本中的DNA,再通過PCR和/或高通量測序技術放大、解讀DNA序列,理論上就可以知道環境中存有哪些物種。

eDNA技術主要用於檢測陸生和水體環境中微生物(細菌、真菌),近年開始在水生脊椎動物研究中嶄露頭角,例如無刺蝠鱝、鯊魚等軟骨魚類和多種硬骨魚類。而針對個體較大的海洋哺乳動物的研究卻較少,目前國際上尚無採用eDNA技術鑑定小布氏鯨的報道。

負責人表示,華大海洋會進一步分析eDNA數據,解讀數據中魚類的DNA信息,評估小布在大鵬灣活動海域的魚類種類及其豐度,推測牠的飲食結構,為大型鯨豚類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