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蟻來襲|繁殖季蟻后日產上萬粒蟲卵 原來白蟻是曱甴親戚?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周日(29日)晚起,不少上海市民反映飛蟻來襲,無論是在家抑或辦公室,只要一開燈,飛蟻就會蜂擁而至。在香港,飛蟻常見於潮濕天氣或暴雨前夕。
眾所周知,飛蟻屬於繁殖型白蟻,翅膀脫落後會變成白蟻,與螞蟻一樣是群居生物,但有研究表明,白蟻其實並非蟻,反而與蟑螂的關係更近。

白蟻俗稱白螞蟻、飛螞蟻、漲水蛾、大水蛾等,已在自然界中存在上億年,一直被當做害蟲。除了直接危害樹木或木頭外,更會危害木造家具、建築物地板、牆裙等地方,以及古建築、古樹木、水庫堤壩等,白蟻甚至能用蟻酸腐蝕人造纖維、塑膠、電線,電纜甚至磚頭、石塊、金屬等。

全球每年因白蟻危害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多達數百億美元。中國是受白蟻危害嚴重的國家之一,已知白蟻有4科44屬479種,大多分佈於淮河以南的地區。

每年4至6月都是白蟻繁殖的季節,此時白蟻群體會產生大量的有翅成蟲(俗稱飛蟻),又稱「有翅繁殖蟻」。當氣候條件適宜時,白蟻就會分飛,即飛蟻成群鑽出飛離原群體的現象,目的是為了配對繁殖建立新的群體。

白蟻與其他昆蟲一樣具有趨光性,在白蟻繁殖的季節,飛蟻都會圍繞街燈飛行。人類生活的地方一般其他動物比較少,因此成為最適合白蟻交配與繁殖的場所。白蟻的蟻后生殖腺十分發達,每日可以產卵上萬;根據電腦模擬,若將全世界的白蟻平分,每人能分到0.5噸。

值得一提的是,有研究表明,白蟻其實是蟑螂的親戚。2018年,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和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發現白蟻是由蟑螂演化而來,而家居常見的蟑螂通常是美洲大蠊體,介於德國小蠊和白蟻之間,且美洲大蠊體與白蟻的遺傳距離更加接近。

研究已於2018年3月發表在國際科學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李勝的研究團隊以德國小蠊、濕材白蟻和美洲大蠊之間的基因為研究內容,研究比對後發現,存在9633個和9573個同源序列,其中7640個共同的同源序列中,有近2/3的美洲大蠊基因在序列一致性上更接近白蟻,另外1/3接近德國小蠊。

研究團隊認為,美洲大蠊和白蟻遺傳的基因相近,是白蟻由蟑螂進化而來的重要證據,但目前只能確定蜚蠊是白蟻的祖先,並不清楚是由哪一種蜚蠊進化而成

據了解,美洲大蠊會定期繁殖,甚至可以單性生殖,蟲卵沒有經過受精也能成蟲。德國小蠊無法單性生殖,相反白蟻可以單性生殖,因此更加確定美洲大蠊有可能是白蟻的前身。

上述研究 The genomic and functional landscapes of developmental plasticity in the American cockroach,已於2018年3月發表在國際科學雜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