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塔下房屋窘迫無廁所廚房 居民終迎舊改告別40多年「蝸居」生活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中,發展最為成熟的區域之一,更是國內外人士眼中的大城市,但在高樓林立之下,仍然藏着不少老舊建築。
在上世紀,上海為解決供水問題建造了大型水塔,為了物盡其用,水塔下建了一幢樓高3層的矮樓。惟隨着城市發展,舊建築逐漸被淘汰,水塔下的居民也將告別蝸居生活。

《上觀新聞》報道,上海的地勢西高東低,而當年最大的水廠——楊樹浦水廠位於上海東區,地勢較低。若要實現往西邊供水,水就要從低處流向高處,因此建造者就在沿線建造水塔來平衡水壓。

在上海黃浦區建國東路143弄小區,一片老舊低矮的二級以下里弄房屋中,高聳着一座廢棄的大型水塔。雖然未知這座水塔具體建成之日,但居住於附近的老居民稱,在里弄建造之初,建設者就將水塔考慮在內。

這座水塔體量較大,外牆滿是斑駁,但仍能看出水塔牆面當年是淡黃色。由於此水塔保存相對完好,有網民甚至認為「看著挺有歷史感與美感」。然而,真正走入水塔之下的房屋,會發現他們的生活是另一番景象。

建國東路143弄小區是建造於8、90年前的二級以下里弄,環境破敗、髒亂,而在水塔之下的三戶人家生活更是窘迫。

水塔下的二樓,是馬阿姨一家三口的家。她每日都要從水塔背後的一個小門進去,爬上一段傾斜狹窄的樓梯才能回家。馬阿姨的居住空間僅約10平方米,高1.8米,卻擺放了一張雙人床、一個小櫃、一張電腦桌、一張小餐桌,還有其他生活用品,只要多一人在家,就難以在屋內轉身,而其人高馬大的兒子,站在房間內要一直低頭。

馬阿姨憶述,40多年前,工作單位將她分配到此處居住,她與丈夫看到時亦嚇了一跳,「這是什麼房子啊,頭頂上是水塔,有個比三層樓還高的巨大容器,不會掉下來吧!」。雖然水塔下的房屋「奇葩」,但80年代能在上海擁有一套單位分房實屬難得,且當時也沒有其他選擇,馬阿姨與丈夫只能「就範」。

最初,馬阿姨只有二樓的一間房間,由於家中地方淺窄,不能放下更大的床鋪,最擠迫時她需要與兒子在床上睡覺,丈夫則在屋內打地舖。前些年政府尚未改造時,她們如廁時都要拎馬桶,拎了30多年;樓內也沒有廚房可用,只能在樓外門口自己搭灶台煮飯。

水塔之下的房屋歷經幾十年,早已破敗不堪,踩上木樓梯時嘎嘎直響,木窗戶搖搖欲墜,門檻鬆動。不過,馬阿姨最擔心的是頭頂上的水塔。前幾年,老化的水塔外牆嚴重起皮,眼看快要脫落,「從十幾米高的地方掉下來,可不得了。剛好會掉到我們的屋頂」。最後,街道居委聯繫施工隊維修水塔,鏟掉外皮,其他地方則用圍網圍起。

老居民表示,最初水塔下沒有建造房屋,但上世紀早些時候,上海住房供應緊張,只要小區內有位置就會建造房屋,不知是誰要將水塔下的空間也加以利用,才會建成了這座「奇葩」建築。值得一提的是,水塔的幾根立柱完全被嵌在樓內,但也造成房間的不規整,立柱會莫名其妙在屋內出現。

今年7月底,黃浦區將完成成片二級以下舊里改造。建國東路143弄小區所在的建國東路68、67街坊,將於本周末迎來舊改二輪簽約,告別水塔下的蝸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