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3人食河豚中毒 卵巢肝臟最毒 為何春季食用更易中招?

撰文:范玉瑩
出版:更新:

3月22日,浙江紹興市疾控中心發布提醒,春季是河豚中毒的高發季節,該市本月已有3人因食用河豚中毒,提醒市民勿「拼死吃河豚」。

紹興市疾控中心稱,3月以來,該市已報告2宗因食用河豚引起的食源性中毒事件,共3人中毒,發生場所均為家庭聚餐。經治療,症狀較重的患者已逐漸好轉。流行病學調查顯示,2名重症患者均食用了河豚內臟,患者血液、尿液生物樣本中驗出河豚毒素。

食用河豚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2016年5月22日晚,深圳寶安有市民從集貿市場魚檔購買河豚後加工處理,食用後立即出現中毒徵狀,隨後昏迷不醒,送院搶救後因中毒過深離世。

2021年2月,廣東通報3宗較大級別食物中毒事件, 其中2宗為揭陽市報告的河豚中毒事件,累計發病2人,死亡2人。

春季是品嘗河豚的時令季節,不少人會將河豚製作成美食。(圖 / VCG)

河魨(Pufferfish/Blowfish),常稱為河豚,俗稱氣鼓魚、氣泡魚、吹肚魚、雞泡魚、青郎君、刺䲅等,古稱䰽魚,普遍分布在世界各地北緯45度至南緯45度之間的海水、淡水等水域。河魨普遍具有膨脹身體的能力,能夠將大量的水或空氣吸入極具彈性的胃中,使身體大小膨脹數倍,以嚇阻掠食者。

據介紹,河豚毒素主要分布於內臟、卵巢、血液、魚皮、魚頭等處。春季來臨,河豚毒性增強,其中卵巢、肝臟的毒性最強。河豚毒素是自然界所發現的毒性最大的神經毒素之一,0.5毫克即可致人死亡,且其耐熱,化學性質穩定,一般烹調手段無法破壞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