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青年不吃早餐竟確診直腸癌晚期? 一文睇清成因及預防方法

撰文:林芷瑩
出版:更新:

九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均是50歲後發病,但近年有年輕化趨勢,愈來愈多年輕人患上大腸癌。
現年23歲、來自浙江杭州的男子小佳(化名),近日確診直腸癌晚期。醫生介紹,近年輕人患病的案例不少,大多都與不良生活習慣有關。

3個月前,小佳屁股突然有種墜痛感,且大便帶血。他到醫院做腸鏡檢查後,醫生發現小佳的病理結果符合「直腸腺癌肝轉移」,考慮為腫瘤晚期。

由於小佳直腸腫瘤體積大、接近肛門,且向直腸外侵犯伴有淋巴結轉移,已經發展到局部晚期階段,腫瘤病灶難以徹底切除,無法保證保肛,暫不能施手術。

醫生利用綜合治療措施,將不可手術的結直腸癌轉化為可手術,經過綜合治療,小佳原本5厘米的直腸腫瘤幾乎消失,肝臟腫瘤也縮小,腫瘤退縮程度完全滿足手術要求,為保留器官提供充足條件。

醫生介紹,小佳並無直腸癌家族史,但他到杭州工作後幾乎不吃早餐,三天兩頭就和好友吃火鍋,下午茶必點炸雞及各種甜味飲品,最終誘發直腸癌。

在不少研究中,果蔬、粗雜糧中的膳食纖維,可以幫助降低患結直腸癌的風險。除了與飲食有關,久坐辦公的人患腸癌的風險亦會增加約44%,而吸煙者患癌症的風險比不吸煙者高得多,其中就包括結直腸癌。

結直腸癌最易被發現?

一般而言,結直腸癌發現時已是中晚期,因此改善生活習慣、定期做腸鏡等健康檢查至關重要。值得一提的是,結直腸癌是最容易在早期被篩查出的癌症之一,早期結直腸癌的治療效果極佳。

同樣是做內鏡篩查,要想早期發現胃癌、食管癌,對醫生技術的要求較高;而大腸癌絕大部分是息肉演變,在腸鏡下容易被發現,在檢查時可同時切除。

臨床統計表明,約80%至90%的結直腸癌是由息肉轉變過來的,病情進展約需經歷5至15年。與病情進展迅速的肝癌、胰腺癌、肺癌等相比,結直腸癌生長緩慢,但病情進展緩慢也令患者爭到更多時間治療。

雖然結直腸癌易被發現,但早期因無症狀,或症狀不明顯,僅感輕度消化不良、腹脹等,且很多人沒有主動篩查的意識,大多是出現相關症狀後才就醫,因此有近半患者均是中晚期才確診,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醫生利用綜合治療措施,為小佳爭取最佳的治療效果。(微信公眾號@杭州市一醫院)

篩查:腸鏡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

醫生會利用腸鏡觀察腸道的各種變化,包括腫瘤、息肉、潰瘍、出血等。醫生提醒,國內平均發病年齡為59歲,建議針對結直腸癌的篩查前移到45歲,有條件的可提前到40歲。

除了有大腸癌家族史的直系親屬、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HNPCC)家族史的20歲以上直系親屬外,大腸腺瘤性息肉治療後的人群,長期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大腸癌手術後的人群也需做腸鏡篩查。

同時,有兩週肛腸症狀的人群,即大便習慣改變,出現便秘、腹瀉等;大便形狀改變;大便性質改變,出現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士,也建議做腸鏡篩查。

對於無相關症狀、無家族史的人士,若第一次腸鏡沒有發現特殊情況,一般可在5年後做第二次腸鏡,期間可通過直腸指檢、糞便隱血檢查幫助篩查。

2022年5月24日,消化內科醫師李鋒在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消化內科給患者進行腸鏡檢查。(視覺中國)

醫生表示,中國的結直腸癌病例中約70%是直腸癌,當中約70%是低位直腸癌,即有接近50%的大腸癌可以通過直腸指診摸得到。另外,大便潛血檢查是一種方便有效的初篩方式,若結果持續呈陽性,受檢者可能有消化道潰瘍出血、消化道惡性腫瘤等。

醫生指出,若出現血便、粘液便、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等疑似症狀,建議到醫院接受直腸指診和糞便潛血檢查。若出現兩項以上症狀或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則建議到醫院接受腸鏡檢查。

醫生提醒,最簡單預防結直腸癌的方法,是通過改善生活習慣來降低其發生概率,譬如保持良好作息習慣,適量運動,保持樂觀愉悅心情,少熬夜;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要規律飲食,少鹽、少辛辣刺激,少吃醃製品,戒煙戒酒;遠離嚴重污染地區和避免職業暴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