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二環發現金代大型建築遺址 出土金太祖玉冊 應為皇家寺院

撰文:許祺安
出版:更新:

國家文物局28日發佈最新考古成果。北京市南二環內發現的金代大型建築遺址,是金中都考古首次發現大型官式建築組群,初步推斷為金代皇家寺院。

金中都遺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和豐台區一帶。2020年以來,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市考古研究院配合城市建設,對位於西城區右安門內的金中都外城東開陽坊區域進行考古勘探發掘,發現一處大型建築基址,等於現在的「南二環」附近,地段相當精華。

這處「東開陽坊大型建築組群」遺址是北京金中都考古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處官式建築,遺址的建築規模比張家口太子城九號殿稍小,跟吉林長白山神廟殿規模相當。

該遺址可分為兩期:早期為一處四面回廊圍合式院落,其南殿保存較完整,通面寬26米,進深13米,前面帶月台;晚期建築由位於同一軸線上的南北兩座大型殿址和東西對稱的廊房組成,結構完整、佈局清晰,南北通長約60米、東西殘寬約43米。

金朝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廟號金太祖。(維基百科)

遺址出土了金國開國皇帝完顏阿骨打(金太祖)玉冊、仿銅瓷禮器、龍紋瓦當、琉璃瓦件、宗教塑像等遺物,其中玉冊、仿銅瓷禮器是皇家祭祀禮器,龍紋瓦當和琉璃瓦是高等級建築標誌,還出土了大宗定窯、鈞窯、磁州窯等窯口的瓷器,以及煤、銅器和銅材、鐵器、骨器等遺物,反映了金中都的經濟、科技發展水準和社會生活狀態。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王繼紅指出,遺址出土的諡冊字裡面都描金粉,基本上能判斷出「津而飲馬神光」6個字,這是金太祖的諡冊;另有一枚在院落裡的一口井裡發現的銅印,已辨認出是九疊篆,上面文字為「尚書兵部掌積字號印」。此外,黃琉璃瓦的發現也印證了此處是皇家的或者是高等級的建築。

根據地理位置、地層關係、建築規制和出土遺物分析,早期建築基址時代約為遼至金大定年間,晚期建築基址時代約為金大定至金末元初。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專家初步推斷早期建築與建於遼代的義井精舍有關,晚期建築與大定年間的大覺寺有關,是金代皇家寺院。

有專家表示,這一考古發現為瞭解金中都的里坊佈局、城建規劃提供了依據,也為研究金中都手工業生產、商貿形態、社會生活提供了新資料,進一步從考古學視角闡釋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