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mood定抑鬱醫生教你分 你有無鬱到病? 低落逾兩星期要小心 

撰文:黎頌詩
出版:更新:

在高速運轉的都市,即使卑微小薯仔,大大小小的壓力也無分身份階級如影隨形,不時低落「無mood」也很平常,當你感到「我好抑鬱」時,有沒有想過,可能真的鬱到病!

究竟如何判斷自己是無mood還是患抑鬱?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就列出4點讓大家判斷:

抑鬱

無mood

身體有可能出現很多小毛病。

身體症狀不太嚴重和非持續。

心情持續欠佳逾兩星期,當事情解決心情也不好轉。

情緒低落,當事件解決後心情有好轉。

日常事務(如學習、工作、社交)受情緒困擾影響。

情緒不影響日常生活,可如常上班、上學。

需因應患者需要以藥物治療或配合心理治療等才可改善情況。

情況非持續性及較輕微,可逐漸好轉。如一直未回復,建議求診。

有3%港人有抑鬱症,當中以女性為多。(vcg.com)

完美主義者較高危

不少人說,抑鬱症是因為腦分泌出問題,但原來也可因客觀環境而誘發。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指,外在和內在因素,都可以是抑鬱的成因。外在成因即生活上的困擾。除了學業工作戀愛等人人都要面對的問題,若生活上出現巨大創傷如離婚、喪親、生意失敗等,都有可能誘發出抑鬱。內在方面,不少研究指出,抑鬱症與遺傳、性格、價值觀、解難方法及日常作息習慣等有密切關係。性格內向者,因不願分享心事,更容易形成壓力,導致抑鬱。本身情緒較負面和完美主義者,都是高危一族。

當身體突然面對壓力或重大挫折,腎上腺便會分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來幫助人體調節血壓和免疫系統。但是身體若長期處於「作戰狀態」,便會影響部分身體機能,如出現心跳加速、胃痛、便秘、胃口改變、頭疼頭暈、經常疲累、失眠等情況,這正是潛藏的情緒問題浮現的徵兆。

另外,腦部化學物失衡,亦會影響情緒、思考、睡眠甚至行動,也可誘發抑鬱症。事實上,電腦腦部素描(PETScan)亦顯示,患者腦部的組織活躍規律與正常情況剛好相反,研究指出患者腦傳輸物質出現不平衡,如其血清素、去甲腎上線素、多巴胺等等,當腦分泌過多或過少,都會令大腦活動有異。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永接稱,曾接觸一位中年的女病人,因無法置業而患上抑鬱。(iStock)

在壓迫急促的城市空間,要「抑鬱」起來,實在也很容易。我們身邊的親朋,都似乎都總能找出幾個抑鬱症患者。

今年四月,衞生防護中心趁「世界衞生日」檢視本地抑鬱症情況。中心估計,香港每100名成年人,就有3人患抑鬱症。而據政府統計處2014年12月第62號專題報告書就指出,香港精神 / 情緒病患者女性較男性為多。陳醫生認為,女性於不同的人生階段的壓力,對精神健康也可能帶來隱患。少女階段多為學業和感情問題,陳醫生亦遇到過「曾經有患者因公開考試壓力爆煲於半年內暴瘦20磅。」人妻也一樣壓力爆煲「上班期間把子女交予長輩照顧,結果與他們關係疏離,感到自己辛勞付出卻沒回報。在職場上又憂慮未能做好職責而令飯碗不保......」

衞生防護中心曾指出,有逾半抑鬱患者沒有求診,因為嚴重抑鬱症和自殺息息相關,陳醫生建議如感到症狀已影響人際關係及日常生活、或被親友指出自己「有點不妥」,甚至出現自殺念頭,便應及早求診。精神科專科醫生會處方抗抑鬱藥配合其他藥物來紓緩症狀,另外醫生會按患者需要進行心理治療,例如認知行為治療、靜觀、催眠等都有助改善病情。

精神科專科醫生陳蔓蕾(受訪者提供圖片)

陳醫生強調適當的舒緩方法的確可減少因壓力形成而導致的抑鬱問題,但抑鬱症涉及多個自身或外在因素,持續自我減壓不一定就能完全避免觸發此症。一旦病發,除了藥物、心理輔導外,患者的性格也對病情有很大影響。如天性樂觀、身邊多親友支援的話,患者於事情解決後便可走出負面情緒,復發機會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