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共融】認定「他們做不來」 63%僱主沒計劃聘用殘疾人士

撰文:余婉蘭
出版:更新:

情緒病康復者阿心最大的幸運,是她在社福機構工作,周遭洋溢著共融的氣氛。但與其說重視共融的社福機構猶如溫室,不如說共融其實在哪兒也不應缺席,尤其是在絕少聘用殘疾人士的商業社會。

「Home Café」及「&other Café」餐廳主管羅國樑告訴記者,阿心從前在黃大仙Home Café由學員轉為半職,負責做收銀,現在她已成為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的全職員工,她不再是社工的服務對象,而是同事,薪金與員工福利與其他全職員工一 樣。他提出,社會要對殘疾人士重投社會多點包容,有時顧客一句讚賞或微笑已是一小步:「然而,包容不是指他們做什麼也可以。包容是給予多點耐性,讓他們慢慢適應。如果他們做錯,也需要指出錯處,建議改善。」

然而,香港現時殘疾人士的就業情況並沒有很大的改善。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綜合職業復康服務高級服務經理賴婉潔指出,政府在2014年發表《第62號專題報告書》,就業中的殘疾人士只有七萬六千二百名,失業率達6%,2013年整體人口失業率只有3.4%,殘疾人士失業比率高出整體人口一倍之多。

「平機會在2013年做過一項調查,反映僱主聘用殘疾人士的想法,結果令人失望。我們這類社福機構,54%聘請殘疾人士,但外面的商業機構,只有6至8%。大部分僱主,約63%未來沒有聘用殘疾人士的計劃。」

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綜合職業復康中心轄下包括將軍澳翠林邨的庇護工場,學員要做書本訂裝,有十六、七個工序,學員們都做得好專業。(被訪者提供)

賴婉潔認為,主流社會不願意聘用殘疾人士,主要認為「他們做不來,能力稍遜。」即使遇上有心的僱主,他們卻不知如何執行,或執行時遇到障礙。「事實上僱主需要額外投放開支與責任。如聘請視障當文職,要配有放大功能的電腦設備,這些都是成本。」她鼓勵僱主不妨找社福團體幫忙,評估聘用及工作方式。

工作對每一個人都重要,既可維生、肯定自己的能力及增加社交圈子,而且帶動到家庭正面地互動及發展。

「家人本來對他們公開就業的期望都不大,可能較寵愛,三、四十歲的人不工作,初期家人或者體諒,但三、四年如此,好難體諒,他們擁有一份工作,可大大幫助家庭的維繫。另外,殘疾人士始終某種能力差少少,在成長過程,只看到自己不足,別人也視他們為殘疾人士,永遠有個『缺失』跟著他們。工作給予他們新的視野,重新看待自己。」而工作對於他們而言,更是與社會重新連接,融入社區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