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中大醫學院發現探測一蛋白 可作預測復發風險生物標誌物

撰文:何瑞芬
出版:更新: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簡稱ALL)是最常見的兒童癌症。中文大學醫學院進行了一項全國性多中心研究,證實CD9蛋白與ALL病童的預後有密切關聯,可作為預測復發風險的獨立生物標誌物,為臨床治療提供新指引。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國際醫學期刊《Leukemia》(白血病)。

中大醫學院證實CD9蛋白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兒童患者的預後有密切關聯,可作為預測復發風險的獨立生物標誌物。(左起)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教授李志光、系主任兼中大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所長李民瞻及助理教授梁錦堂。(中大醫學院提供圖片)

本港每年有有約50個白血病新症

院方指出,ALL佔所有兒童癌症約30%,當中九成為B細胞白血病(B-ALL),一成屬T細胞白血病(T-ALL)。香港每年約有50個ALL新症,全國則約有15,000個。標準的治療為化療或配合骨髓移植,病童的整體治癒率已達九成。醫生採用以疾病風險分層為基礎的治療方案,給予高風險患者高強度化療,低風險患者則降低強度,令ALL成為其中一種治癒率最高的兒童癌病。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研究教授李志光表示,ALL患者即使屬於相同的風險層,治療反應仍然可以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致力尋找可靠的生物標誌物以提供預後判斷,為病童制訂更為合適的治療方案。

分析出CD9蛋白呈陽性患者 5年內復發率高達23%

中大圑隊聯同上海兒童醫學中心沈樹紅教授團隊及聖裘德兒童研究醫院裴正康教授,結集全國20間醫院及醫療中心於2015年至2019年間接受統一治療的3,781個ALL病例,就其CD9表達、臨床及病理數據進行回顧性研究分析,以了解CD9如何影響ALL預後。

團隊進一步按患者的疾病風險層級分析,發現有中至高疾病風險、CD9蛋白呈陽性的B-ALL患者情況最危險,5年內累積復發率高達23.1%;CD9蛋白陰性患者則只有10.5%。化療後有微小殘留病灶或帶有BCR-ABL1變異的患者若同時呈CD9陽性,會大幅增加復發率,他們很可能需要進行骨髓移植或接受其他創新治療。

團隊發現B-ALL患者癌細胞內的CD9表達存在異質性和亞型特異性,如結合其他高風險因素分析,能有效預測患者的復發風險,但需要進行更大型的研究才能確認CD9對於ALL的真正臨床價值。

中大醫學院兒科學系助理教授梁錦堂教授表示,研究證明,CD9能夠作為有效的生物標誌物,協助識別真正高危的ALL病人,為極高危患者盡早判斷疾病預後,找尋合適的治療方案,降低他們復發的風險,提高整體生存率。因此建議將CD9納入常規的兒童癌症檢測項目,這對疾病預後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為ALL病童的風險分層及治療提供新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