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名凳逼爆倉! 甲廈夜冷佬「尋寶」40載 見證香港今昔

撰文:黃文琪
出版:更新:

環球股市百花齊放,港股獨憔悴,新股市場仍然沉寂,投行、會計師行、律師樓,以至財經公關公司等齊受波及,不時有裁員、結業消息傳出。國際金融中心更被戲稱「遺址」。殊不知在這個愁雲慘霧的時期,「遺址」有一位勤奮不懈的「尋寶者」。

他外表平平無奇、穿著Polo恤衫及牛仔褲,自1987年開始駐守在天后清風街一帶,網羅港島商廈二手名牌凳,翻新轉售。他是何方神聖?說的就是夜冷店「有利行」老闆劉樹榮,他在港打拼近半世紀,游走甲廈,將香港金融業高低起伏盡收眼簾。

夜冷店「有利行」老闆劉樹榮在港打拼半世紀,見盡香港經濟高低起伏。(資料圖片)

金融業不景氣,加上不時有外資撤離香港的消息,令本港整體寫字樓空置率上升至約14.9%,連升5年,創25年新高。香港統計處數據也顯示,去年境外母公司以香港作為地區總部的公司只有1,336家,較2019年減少13.3%,創11年新低。

劉樹榮的公司「專吼」銀行、公司搬遷或結業,回收他們的辦公桌椅,再翻新出售。作為金融圈的「一份子」,入行近40年,他見證香港經濟起伏——好景時貨如輪轉,多人創業,辦公室傢私賣得多;經濟低迷時,很多公司結業,就有不少人找他收貨。

他感歎道︰「我哋呢行最容易睇到社會既興衰,呢幾年經濟唔好,好多公司執笠,尤其係外資公司。」

劉樹榮「專吼」銀行、公司搬遷或結業,回收他們的辦公桌椅,再翻新出售。(夏家朗攝)

辦公椅年半增一倍 「逼爆」三千呎貨倉

人棄我取,這位金融界的「尋寶者」最能掌握港島區寫字樓市場的最新情況。他向記者逐個數:「而家都係收外資﹙公司﹚多,銅鑼灣甲級寫字樓, 譬如利園,中環嘅交易廣場、怡和大廈、IFC(國際金融中心)……收就好多,任我揀! 」

經濟吹淡風,收得多卻賣得少,劉樹榮呻「有利行」位於柴灣的3,000呎的貨倉已「爆棚」,辦公椅數量近一年半激增一倍,達到最高峰近千張,「Herman Miller、Humanscale,乜牌子都有,已經疊到頂,辦公檯都擺唔落!貨唔值幾多錢,但連埋人工使費都要10萬、8萬。」

收到「爆棚」,難道劉樹榮不擔心「蟹貨」?「驚呀,點會唔驚呀?」,劉樹榮慨歎,「但都係要收,要應付將來嘅需要,如果賣得出都有三十、四十萬㗎!」

「有利行」位於柴灣的3,000呎的貨倉已「爆棚」,辦公椅數量達到最高峰近千張。(夏家朗攝)

金融城「尋寶」40年  見證今昔之別

一大堆辦公椅,由被遺棄到等待「重生」的時機,恰如經濟有榮枯。劉樹榮憶述:「好景個陣,好多後生仔創業,有啲越做越大間,成功咗都繼續幫我哋買!」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九七回歸大限將至下,本港爆發移民潮,惟經濟仍處轉型的增長期,反而機會處處,「1987年至1992年最好生意,每個月生意近20萬,當時社會循環好快,多人創業,樓市又好。」

20多年後,移民潮再次上演,景況卻截然不同。劉樹榮慨歎,由於經濟低迷,創業者「手頭緊」,寫字樓偏向保留「上一手」的裝修和傢私,「以前拆到『清水樓』,乜都冇。業主會叫租客係規定時間內拆嗮啲嘢,甲級寫字樓租得快,好快就租到出去,但而家啲寫字樓會Keep(保留)返啲傢私係度,希望有客租,如果你拆咗,﹙新租客﹚裝修又一大筆錢!」

時至今日「有利行」生意已大不如前。劉樹榮指:「而家每個月生意10萬左右,有時連10萬都冇。今時今日已經冇咩人開公司,幾乎冇後生仔創業,唔知啲後生仔去晒邊,可能環境問題啦, 啲人唔知點展望將來,外資都好少嚟香港!」

劉樹榮指,時至今日「有利行」生意已大不如前。(夏家朗攝)

步行七日游水來港 「唉……」聲中盼迎來好景

見盡香港經濟高低起伏,今年已經69歲的劉樹榮撫今追昔,回想起自己的前半生。當年16歲的他由於內地「知青下鄉」政策被下放農村,在東莞農村耕田3年後決定偷渡來香港。於是在1973年的夏天,他頂著炎熱高溫步行七日,終於在流浮山對岸遊過來香港,「遊咗3個鐘,真係攞命博! 」劉樹榮感歎。

來香港後他就一邊在二手傢私店工作一邊讀夜校,適逢8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多人創業開公司,所以開始做二手辦公傢俬生意,1989年更在天后自己開舖,劉樹榮笑稱:「當時兩邊做,屋企傢私同辦公傢私,不過二手床好少賣,啲人驚有鬼 !」

面對現時前景茫茫,劉樹榮仍堅持為客人帶來「靚凳」。(歐家樂攝)

那時候香港「遍地黃金」,相對「冷門」的行業,肯博肯捱也有出頭天。他憶述道,1989年在美國農業部(行政人員)介紹下,他收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三、四層既辦公傢私,對方給他三個月時間,但兩個月就賣清,賺了二、三十萬元,「個陣內地啱啱發展,好多廠搬返上去,大陸又冇傢私廠,好多人買二手檯凳!」

在港打拼半世紀,面對現時前景茫茫,他歎了一聲:「唉……」這一聲歎息仿佛歷經了千山萬水,卻無疾而終。「捱住先,始終會好既!」劉樹榮躊躇片刻,便再次「笑笑口」為臨門客人介紹「靚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