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剛專訪|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撰文:黃捷 胡學能
出版:更新:

央行數碼貨幣﹙CBDC﹚不再是紙上談兵。 國際清算銀行近日發表的報告指出,2020年是央行數碼貨幣崛起的一年,全球至少有36家央行發布了數碼貨幣計劃。其中,中國央行發行的數碼人民幣(DCEP,內地稱為「數字人民幣」)已面向公眾測試,近月率先在深圳推出數碼人民幣紅包測試。央行數碼貨幣漸行漸近,有「金融沙皇」之稱的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接受《香港01》獨家專訪,就當中涉及的一些焦點議題發表看法,他認為貨幣創造的功能應由央行「專享」,推出數碼貨幣非與民爭利,雖然金融體系愈有效率,金融中介機構便會賺得愈少,卻有利於整個經濟。

「無論內地也好,香港也好,愈來愈多人拿着手機,做他們希望做的事,雖然你可以拎一張張現鈔出去花,但不需要吧?你也想用數碼貨幣便完成交易吧!貨幣最主要功能之一是交易媒介,如果用貨幣的人都希望使用此模式,金融監管當局是否有責任提供?答案是一定有。」任志剛說。

全球央行數碼貨幣的研發近年駛進高速公路,雖然普羅市民聽起來仍覺新鮮,但在任志剛眼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其中,中國人民銀行自2014年起成立了專門團隊研究數碼貨幣,短短六年,數碼人民幣便開始進行大規模測試─與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今年10月聯合人行開展數碼人民幣紅包試點,透過「搖號抽籤」形式,向深圳居民發放1,000萬元人民幣的電子紅包,每個金額為200元人民幣,數量共計5萬個。中籤者可在羅湖區轄內已完成數碼人民幣系統改造的3,389家商戶內使用。目前,數碼人民幣已有4個試點城市,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早前透露,應用場景涉逾12萬個,透過二維碼或「tap and go」技術使用,試驗階段運作順暢,已進行超過400萬宗交易,涉及交易額逾20億元人民幣。

央行推數碼貨幣較健全

央行數碼貨幣指由中央銀行發行的數碼貨幣,具有和現金一樣的法律地位,只要能使用電子支付的地方,都不能「拒收」,可被視為現鈔的數碼化。雖然不少地方已流行電子錢包,內地更是百花齊放,移動支付普及率高達86%,但任志剛認為央行仍有必要「一錘定音」,推出由國家信用背書的數碼貨幣,以彰顯央行貨幣主權,「假如某一個平台做得非常好,很受大眾歡迎,人人都揸住它這個錢包,這個平台其實已經變成擁有創造貨幣的功能,假如平台營運商向你買東西,在你的錢包『加條數』,不就是創造了貨幣?但這功能不應該存在於一個商業機構之中。」

任志剛不反對民間自行發展電子錢包,「百花齊放時,每個平台自己可能有另外一些消費平台去便利消費者」,但他始終認為,由央行統一錢包及發出數碼貨幣,比較健全。「你在某某營運商平台(電子錢包)裏的錢,不是貨幣當局發行的,而是該平台發給你的,即是你持有它的負債,如果平台倒閉時,錢可能收不回,若是貨幣當局發的話,不可能會這樣。」

他續指,由央行統一錢包及發行數碼貨幣,理論上有利控制貨幣供應量,甚至可以做精準的調控。「譬如某一處地方想派錢,每人一萬元,撳一下掣,所有人的銀包裏面都有錢,如此就快很多,實施政策的效率因而會好了、快了,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亦有效率很多。」

今年10月聯合人行開展數碼人民幣紅包試點,透過「搖號抽籤」形式,向深圳居民發放1,000萬元人民幣的電子紅包。圖為內地民眾以手機點開紅包的示意圖。(資料圖片/視覺中國)

金融體系愈有效率 對經濟愈有利

不過,央行推出數碼貨幣亦不無爭議。坊間關注央行此舉會否助長「超級央行」的出現,擔心政府掌握大數據後或會對居民生活產生過多干預,甚至衍生濫權問題,又或造成「金融脫媒」(金融非中介化)現象,資金往來繞過商業銀行,人們直接在央行開戶管理自己的貨幣,令銀行存款流失。

任志剛表明對這些爭議不感擔心,反問大家為何對政府掌握大數據的擔心竟大過對民間機構。「有個想法是擔心個人私隱,但政府即使拿到你的私隱、掌握到這些大數據,知道你的還款能力、知道你的花錢習慣,也不是壞事。政府的功能最終是服務市民,不是要故意找市民的私隱或者揭他們的陰私,沒有這些政治的目的吧?我覺得大家都要對政府有一個正確的看法,不要認為政府掌握到什麼都不應該。」

至於「金融脫媒」的爭議,任志剛不諱言,一個金融體系愈有效率,金融中介機構便會賺得愈少,這是無可否認的定律。「金融就是資金融通,希望可以把投資者或存戶手上的錢帶引到需要集資的機構、企業。如果投資者可取得高回報,集資者可取得低資金成本,中介機構賺什麼錢?賺少很多錢吧。」他認為,發行數碼貨幣的出發點,是為了整個經濟好,當錢愈快從一個人手上轉移到另一人,就是最有效率。「你現在寫支票,在香港也要花一兩天,對方才會收到錢。你在外國的話,支票的錢到對方的手,需要一個星期都不出奇。這些錢在一段時間內是運用不到的。」

任志剛續稱,當局希望推出數碼貨幣、提升資金融通、貨幣交易有效率時,總有機構會認為不符合他們的利益,這時便需要當局向各方解釋清楚,並且作出平衡。他引用退任金管局總裁前的經驗稱,自己曾建議透過外匯基金收購一個已發行逾千萬張卡的平台,將之數碼化,惟遭到反對,理由正正是與民爭利,「如果當時真的做了,現在便不需要有很多個電子錢包,政府要派錢的話,就快許多。」

全球央行數碼貨幣的研發近年駛入快車道。圖為早前深圳展開數碼人民幣紅包試點。(視覺中國)

風險管理具九大特徵

隨着多國計劃研發或落地測試央行數碼貨幣,主要經濟體之間的央行數碼貨幣「競賽」日趨明顯,大家無不關注本國貨幣的國際地位,例如歐洲央行的報告指出,未來如果引入數碼歐元,必須能夠為非歐元區居民所使用,以推進海外投資者對歐元的進一步需求。人民銀行主管的金融雜誌《中國金融》曾發表名為《中國法定數字貨幣發展新機遇》的文章,提到在後疫情時期,世界經濟發展期待便利的跨境支付工具,法定數碼貨幣具備「世界貨幣所需的一切條件」,而由於數碼人民幣可與人民幣1比1自由兌換,可以對接國際上各主權國家現有的貨幣體系,通過跨境支付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不過,任志剛認為,發展數碼貨幣要先滿足經濟體系內的經濟單位,包括消費者、生產者、商店的需要,然後才是再高層次的應用,例如地方與地方之間貿易。國際性的央行數碼幣雖然有跨國家使用的前景,但目前仍然言之尚早,「兩地貿易額度(要)非常之大,另一個考慮就是一個大的經濟體系想將自己的貨幣國際化,希望其他地方也可以用,只是你一廂情願而已,人家會怎樣想?所以這是又再下一步。」

最後,當中必然有不少風險須注意,任志剛重提理想即時支付系統要符合的九大特徵,以作應對。這九大特徵可以用一個英文字「MICROPASS」概括︰M代表移動(Mobile),可透過手機使用;I是智能式(Intelligent);C是貨幣(Currency),「有人民幣就好,港元也可以在內」;R是即時(Real Time);O是操作風險(Operational Risks)——「這項需要好好管理,否則,你手中錢包的錢突然失去的話,如何是好?」;P是私隱(Privacy); A是審計追蹤(Audit Trail);最後兩個S分別是穩定(Stability)、安全(Security)。

「貨幣當局要注意這九點,滿足到就好成功!」任志剛說。

上文刊載於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2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

專訪港大新晉經濟學教授鄧希煒 赴美廿年初回流 寄望香港「再工業化」

劉鶴高調提「零容忍」 中國金融改革必動真格

疫情持續擾亂糧食供應鏈 復興本土農業提上日程

中國航天史上最具挑戰的月球探測任務 嫦娥五號升空:載人登月的超前預演

疫下迸發新創意 建築師玩轉空間

拍賣上線 槌聲不絕 世局動盪下之藝術巿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