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爺預告財赤大減 來年再會派錢或消費券? 學者預料﹕機會不高

撰文:張偉倫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於網誌內預告,截至明年3月底的財政年度財政赤字將較預期大減。這可歸功於現財政年度物業及股票印花稅收入高於預期,以及賣地及來自發展商補地價收入較預期理想。
財赤減少,難免讓外界憧憬政府將會延續諸如派消費券等現行「派糖」措施。不過有學者認為,政府經常性收入增長仍緩慢,在下個財政年度未必會再推出向全民派發消費券或派錢,反而會向有需要人士推出「出雙糧」等支援措施。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預告,政府現財年財赤將較原來預期大減。(資料圖片)

截至10月底補地價收入達400億元

陳茂波於網誌內指出,受惠於出口暢旺及疫情逐步受控,本港經濟逐步改善,又指出消費券為餐飲﹑零售及服務業市道帶來刺激作用,皆為政府改善財政收入奠下基礎。他又指出部份市區內地段地皮高價售出﹑市場對樓市前景情緒偏向正面,發展商因而更積極補地價以發展用地,截至10月底時,補地價收入達到400億元。加上樓市及股市興旺,物業及股票印花稅收入亦較預期高,預料現財年財赤遠低於年初時所預期。

翻查資料顯示,陳茂波在年初時曾預期現財政年度錄財赤1,016億元,當時預期來自地價收入為976億元。隨著恒地(0012)上周以破香港歷來整體地價紀錄的508億元,奪得中環海濱商業地王後,年內政府來自賣地收益已達到883.18億元,連同截至10月底,來自發展商補地價收益400億元,單是地價收入已達到1,283億元,較政府原來預期的金額高出逾300億元。

恒地上周以508億元奪得中環海濱商業地王,讓庫房來自賣地收益大增。(恒地項目概念圖)

股市成交相當暢旺

樓市及股市暢旺,同樣有助庫房獲得進賬。據港交所(0388)於早前公布的首三季業績內顯示,期內日均成交額為1,803億元,按年增43%之餘,更創下歷來新高。滬深港通成交量創9個月新高,北向及南向交易日均成交額亦按年分別增加37%及99%,創新高;加上今年首三季新股集資額達2,859億元。既然股市交投如此暢旺,對股票印花稅自然有正面影響。更何況從今年8月1日起,政府上調股票印花稅率30%,對相關印花稅收入亦有正面作用。

樓市亦相當興旺,從近期多個新盤銷情已反映出香港樓市熾熱程度。其實不單是一手市場,二手市場交投亦極為活躍。據土地註冊處資料顯示,今年首10個月本港一﹑二手住宅單位買賣為6.37萬宗;涉及金額為6,341億元,分別按年增加33.5%及47%。

港交所於業績公告內指出,今年首9個月日均成交額達1,803億元,創下歷來新高。(資料圖片)

另一方面,據稅務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的現政年度上半年,來自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及雙倍印花稅的印花稅收入總額為66.14億元。

從土地註冊處的成交紀錄,以及稅局從三項辣稅收入,均反映出本港樓市交易活躍程度,及可預料到對政府對財政收入有正面作用。

學者料今年香港經濟增長能達財爺預測上限

由於本港經濟及政府財政狀況有一定程度關連,若本港經濟能保持復蘇,相信對政府財政狀況可帶來較正面影響。樹仁大學經濟及金融學系助理教授袁偉基相信,今年經濟增長幅度,可以達到財政司司長預測範圍上限,即6.5%水平。一方面政府推出消費券後,本港就業有改善,縱使往後來自消費券效應將會減退,另一方面本港出口可以支持經濟保持增長。他指出隨著海外消費市場為聖誕消費檔期,提早向內地廠商增加訂單,帶動內地出口持續保持出現雙位數增長,香港亦從中受惠。

據內地昨日(7日)公布的貿易數據,以美元計算,10月進﹑出口分別按年增長20.6%及27.1%。全月外貿順差為5,459.5億元人民幣,按年增加38.4%。至於本港貿易數據方面,9月本港出口按年增加16.5%至4,418億元,進口增幅為23.5%至4,842億元,首9個月商品貿易額7.43萬億元,按年增13.2%。

袁偉基指出,政府派發消費券後,對就業情況產生改善作用。(資料圖片)

雖然中﹑港兩地出口數據理想,但是袁偉基偉提醒目前不少在美國港口的貨輪仍未能泊岸,對供應鏈產生影響,第四季出口表現較會放緩。他期望消費在推動未來經濟增長,或可扮演更重要角色。隨著中港兩地局部通關,或許未必可以產生極大刺激作用,惟相信可以對市民心理因素產生正面影響。

至於財赤方面,他指出隨著樓市及股市印花稅等稅收入,相信最終現財政年財政赤字可降至介乎400至500億元。不過他認為政府在下一個財政年度,未必會再推出全民派錢或消費券等措施,始終賣地收入及樓市與股票印花稅皆為非經常收入,政府經常收入增長卻較緩慢。在推動「共同富裕」的理念下,相信政府或會在下個財政年度對有需要人士推出「出雙糧」等措施。

前科技大學經濟學系系主任雷鼎鳴認為,相信最終現財政年度的財政赤字,可如財政司司長預測般大減。至於整體經濟前景,則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仍在,難按以往的經驗作預測,整體而言第四季全球經濟未必會太好,亦不會太差。

他又認為消費券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有限,因為市民在獲得消費券初期或會增加消費,卻有可能只是將往後的消費提前進行而已。